民风民俗

首页 > 溧阳印象 > 民风民俗 > 列表

溧阳社渚跳幡神
时间:2004-12-21 10:11:09   作者:   来源:    点击:

   

 

    天目山余脉和茅山余脉的交汇处,有一个小村落,叫嵩里,地属溧阳社渚。嵩里百多户汤姓农家,掩映在葱茏绿荫里,几声鸡鸣,几声犬吠,间或牛哞,此起彼落,似乎和弦,偶尔鸟雀啁啾,又似乎和弦上跳动的亮音,和弦与亮音,叠合成一曲自然之乐,怡然之章。

    嵩里是一块高地。高地四周,原是湖荡,水波浩淼,因有三座佛塔倒映在湖水里,时人名之曰:三塔荡。高地隔水以东,是一低山,时人名之曰:梅山。春来梅花似霞,秋去古枝虬劲,岁岁年年,枯枯荣荣。


    大约在宋金动荡年代,中原一?』蚴兰掖笞澹?或乡人百姓,纷纷南迁避难,到了元代,游牧民族长驱直入中原大地,又有一批世族和乡民急急南移。500多年前,元末明初改朝换代之际,历史之树上同时并生了战乱和灾荒两只恶瘤,频仍战乱与黄河淮水连年泛滥成灾,加上蝗疫,中原赤地千里,民不聊生。朱元璋建朱明王朝称帝后,百姓刚刚安定,朱皇帝就驾崩了,于是,皇族之间争皇夺位,史称“靖难之役”,燕王朱棣与他的皇帝侄儿又在中原大地拉锯厮杀长达4年,冀豫之处,几乎丘墟。为避免接踵而来的天灾人祸,寻求一方平安栖身之地,有一汤姓族群,背井离乡,从遥远的中原冀地,随南迁众姓,似萍飘蓬转,悄悄迁徙江西,江西多深山,于是就走进安徽,安徽也贫瘠,于是又辗转寻到了这块高地,那时,大约是明朝万历年间。他们在这块陌生的高地上,开始了筚路蓝缕的生涯,不辞劳瘁的耕耘。他们在湖荡里飞舟捕鱼,网簖捉虾。他们与当地土生土长的溧阳人,经过长期的文化关照、心理渗透、习俗掺和交糅,将凝重的汗珠,结结实实地撒落在这方陌生的原野,以强韧的筋骨撑起了另一方蓝天,逐渐拓展出一方生机勃勃的生命空间和孕育新的文明的基因。于是,他们为异乡这块生息之高地命名:嵩里。嵩,高的意思,里,旧时行政单位。


    长期浸泡在农耕文明里的中原人,生存在江南的沟河湖荡暑热潮湿里,虽有劳作之苦,但也不乏桑麻之乐。然而,鸟恋旧林,鱼思故渊,狗记八百里,猫认三千途,老马识归道,狐死必首丘……这些中国古老文化以动物习性创造的依恋故园的词汇,始终是中国人心理的折光,不须说乡人百官,就是皇帝也不例外啊。想起故土,他们百脉沸涌,低徊唏嘘。他们面对江南的风雨雷电,面对他乡的生老病死,他们时而疑惑,时而迷惘,时而恐惧。不管腹中或饥或饱,身上或冷或暖,他们时刻寻求精神寄托。人的精神有寄托了,那怕是子虚乌有,空中楼阁,也似乎不疑惑了,不迷惘了,不恐惧了。他们在寻求,苦苦寻求。


    一个秋天的傍晚,一群放牛娃在高地的荒草乱石里玩细铜钱,你投我掷,我抢你夺,一块细铜钱掉进了草丛石缝里,于是就拔草根扒石块,拔拔扒扒,细铜钱没寻到,却从草根石块里扒出一只箱子,红漆堂堂,木质喷香,打开箱盖一看,是一方方似人非人的脸面,一放牛娃拿起一方似人非人的脸面,罩在自己的脸面上,顿时似乎触电,放牛娃的脸面变成了这似人非人的脸面。一群放牛娃惊呆了,惊呆之后又大呼小叫作鸟兽散,父老兄弟赶来见状见况,惊愕之后就跪拜,以为神祗,千跪万拜之后,想一想,于是大喜,因为他们终于寻找到了精神寄托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祭祀这神祗,供奉这神祗。这祭祀供奉,化作了他们的原始宗教情结,情结里,不是他们中原文化的基因吗?


    这是一个民间传说,是嵩里一位汤姓老人神神秘秘告诉我的,那是一个深秋的夜晚,这位汤姓老人在如豆的油灯下暗暗地说,时不时停顿,侧耳听一听门外的动静,似乎惊弓之鸟,因为他们为这祭祀供奉的传承吃了不少苦头,因为那时还没有民间文化和百姓精神生活的政治空间。


    我忽然有一种要寻找汤姓老人述说的这个民间传说的源头的冲动,因为,民间传说,虽诡谲乖张,却似乎都蕴含着人的本质的真实。


    我追根溯源,追索属于我们的古老灵魂,于是我查验资料,于是我访求遗存,我终于在典籍中找到了一个命名,这个神秘的命名叫做“傩(nuo挪)”。


    在古时旧年,每当巨祸大难普降善良的茅屋无辜的村落时,听天由命囿于一隅的平民弱众,不晓事物的来因去迹,处于一种脆弱的文化心理,便你加一枝我添一叶地演绎出一些传说,以此来慰藉呻吟的灵魂。民间传说原是平民智慧和才能的结晶,也是历史、文学、宗教、哲学、自然科学的宝库。古人以为山水日月星辰、树木花草禽兽都有精灵,由宇宙万物的自然精灵演化为自然神,这就产生了原始宗教文化情结,这时,图腾崇拜出现了。


    古人的图腾崇拜,始于自然神崇拜,随着社会的风化进化,人神一体的崇拜应运而生了,这种崇拜,是对神的人化和人的神化的崇拜,于是有了巫。巫,起源于原始宗教。巫的出现就是为了在人和神之间进行互通,巫者头戴假面,手执干戚,载吟载舞。这演绎驱邪恶逐鬼疫的过程,讲究程式,推崇形式,体现逻辑,就被古人名之曰:傩。


    傩,一个奇奇怪怪的字,许多文化程度不低的人也不认识它。这个傩字,也早已进入生僻字的行列,说不定什么时候,还会从现代人的知识词典中消失。然而,这个字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关系实在太深太远了。


    傩,源于夏商时期,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傩的记载,是古老的黄河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这种仪式首先进入西周王朝,直到汉代盛行与世。在宫廷,季春时节,主祭官披熊皮、戴面具、穿黑衣、手执戈盾,率领众奴隶在宫廷内驱邪逐疫,谓之:大傩。军队征战前也要举行傩祭仪式,以鼓舞士气,谓之:军傩。王朝倡行,民间也风行,谓之:乡傩。汉以后,这种仪式从王朝宫廷里淡出,逐渐消失,可这种仪式却在民间沿袭下来了。王宫是有限的,而民间却是无限的、包容一切的。中华民族的许多优秀文化,不就是民间传承保存下来的吗?


   《论语.乡党》里也有记载:“乡人傩。”这种古拙、质朴、富有神秘色彩的民俗文化,除邪恶、盼丰年,??尽阴气为阳导,是乡人百姓的永恒主题。乡人百姓们多么希望具有一付勇猛、凌厉、恐怖、狰狞的面目,来威慑驱打意想中的恶魔厉鬼,这不是人类命运抗争精神的象征吗?于是在每年的岁末年初,乡人百姓们回首当年景况,祈求来年年节风调雨顺,家庭无病无灾。古人这种仪式的流变,就变成了一种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形态,后来又加入了向天向地的祷告,念念有词,念念有词合着手舞足蹈,又形成了节拍节奏,合着节拍节奏念出的词抑扬顿挫,就有了唱的感觉,舞之蹈之念之唱之,又成了戏的雏形。傩,作为一种原始文化,不仅是中国戏剧古老的源头,也是中国民间古老祭祀文化的活化石。


    当地俚语:蒋塘竹马嵩里傩。傩,这种宗教文化的表现形态,经嵩里村民一代代人的口传舌播,因傩字古怪难识又难读,又因中原方言口音的变异,说成了谐音或转音,还因在举行傩仪的过程中旗幡林立,风舞神动,跳傩神说成了跳幡神,沿袭至今。


    时光半是缄默半是呐喊地走了500多年,嵩里的傩神庙毁毁建建,毁的年代里,庙里的神像、面具就被村民悄然藏起来,祭傩仪式也隐匿了;建的年代里,神像、面具又悄然供奉在庙堂里,祭傩仪式又兴盛了。

“跳幡神”是我市特有的民间传统文化形态,1983年入选《中国民间舞蹈集成·江苏分卷》。7月2日上午,市文化局组织专业采访摄制人员赴社渚镇嵩里村,拍摄记录跳幡神活动全过程,为这一宝贵的民间传统文化资源留下较为完整的音像资料。

视频:跳幡神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第一页
下一篇:溧阳市民间艺术概览

版权所有  2001-2012  溧阳市图书馆 http://www.lylib.net.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资料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方式转载,复制,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中国江苏省溧阳市育才路55号  |  邮编:213300  |  电话:0519-87282838
】  【苏ICP备11034341号

苏公网安备 32048102000330号

返回顶部 用户问卷调查 加入QQ群
关注溧阳市图书馆微信公众号,享用随身的图书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