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森元,著名航天专家,1930年10月26日生,江苏溧阳人。1949年考入国立南京大学工学院航空系学习。1952年三年级时被派去苏联留学,1957年在莫斯科汽车机械工程学院毕业后转为莫斯科包曼高工(现国立莫斯科科技大学)研究生,1960年获副博士学位。
1961年回国后被分配到国防部五院工作,历任研究室副主任、主任、主任设计师、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科技委员会常委,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航天领域863-204专家组成员、火箭发动机和大型运载火箭专家组组长、国家高技术航天领域专家委员会技术咨询专家、国防科技图书出版基金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宇航学会理事,运载火箭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常务理事等。朱森元现任中国运载技术研究院科技委员会顾问、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家计算流体力学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防工业出版社科学技术顾问。
1961年他从苏联回国后,参加了"两弹结合"运载火箭的主发动机研制,并完成了管内流动沸腾换热的临界热流和超临界换热的重要课题研究。超临界换热的设计原则和临界热流计算方法,都成功地应用于液体火箭发动机的再生冷却方案设计中。以后他又参加了各种近程、中程和洲际导弹上用的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工作。
70年代后期朱森元负责研制长征三号运载火箭第三级液氢液氧火箭发动机,不仅要攻克许多液氢超低温技术的关键,而且要攻克失重条件下空中二次启动发动机的重大关键。1984年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我国第一颗同步定点轨道的通信卫星。从而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掌握空中二次启动技术的国家。
由于先进的高能氢氧火箭发动机在运载火箭上的成功应用,1984年航天部授予朱森元"航天部劳动模范"称号,国家人事部授予他"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证书;1985年氢氧发动机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87年1月在中南海受到中央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1990年4月7日长征三号火箭首次成功地将美国休斯公司制造的同步定点通信卫星送入轨道,从此开始了我国运载火箭进入国际发射市场。
1991年起他享受国务院发给的政府特殊津贴。
1995年在总结十多年研制氢氧火箭发动机经验的基础上出版了《氢氧火箭发动机及其低温技术》专著。同年朱森元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朱森元1987年以后转而从事863-2航天高技术发展战略研制工作,负责液体火箭发动机及大型运载火箭的发展研究。参加863-204专家组发展途径论证工作,该总结报告为"神州号飞船"国家立项提供了技术支撑,获国防科技软科学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二)。在担任"火箭发动机和大型运载火箭专家组"组长期间,朱森元提出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必须是"低成本、高可靠、无污染,进行模块化研制,积木式"发展的建议,结合国内的各种条件,进行了大量的方案计算和分析。这个建议已被863玻沧家委员会批准并上报当时的国防科工委。也被列入2000年11月23日中国政府发表的"中国的航天"白皮书的有关内容中。两种火箭发动机在"十五"期内已开始预研。
目前朱森元正在从事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重复使用运载器和单级入轨运输器的发展战略研究。由于他在国家高技术发展战略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曾多次获国家高技术航天领域专家委员会授予的荣誉证书。2001年2月获国家科学技术部和解放军总装备部授予的"国家863计划十五周年先进个人"奖牌和荣誉证书。
相关链接:访著名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专家朱森元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