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逸平(原名姜绪荣) 教授,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男,1932年8月生于江苏溧阳市。1952年至1953年上海医学院生理生化师资班毕业,1955年安徽医学院医疗系毕业,1960至1961年,中国科学院生理研究所进修,1958年至今先后在合肥医学专科学校、安徽中医学院、安徽医学院、安徽中医学院针灸经络研究所、安徽中医学院附属针灸医院、安徽中医学院经脉脏腑相关研究中心从事生理、针灸、经络、中西医结合基础和临床的教学、医疗和研究工作,历任研究室主任,经络研究所所长、针灸医院院长、中西医结合基础(经络生理)硕士学位导师组组长。1992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政府津贴。
现任
中国中医研究院安徽经脉脏腑相关研究中心主任
中西医结合基础(经络生理)硕士学位导师
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博士生导师
中国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兼职教授
兼任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
中国针灸学会经络分会副会长
中华医学疼痛学会理事
安徽省神经科学学会副理事长
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理事
美国加州圣克鲁斯五系中医学院客座教授
日本大阪医科大学日中交流委员会顾问,阿根廷、澳大利亚、意大利针灸学会顾问
并录选为英国剑桥传纪中心“世界医学名人”。
先后获得诸多奖项及专利:
安徽省科技先进工作者
省、国家卫生部、全国科技大会三项课题奖
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四等三项
美国人体科学研究院国际首届人体科学大会奖二等奖。
笫三届远程医疗国际医学优秀成果国际交流会获得优秀成果,德国
PCE-1型电针治疗仪专利
EEA-G型胃电图仪专利
天元仿真推拿仪(即现“舒博士”仿真推拿仪)等。
主要业绩:
建立安徽省第一所电生理实验室,引入了国际最新设备和仪器,成为当时国内最好的针灸实验室之一,开展了经络感传现象、感传肌电、经脉穴位注射、传感与植物神经类型、膀胱经背俞穴与交感神经关系、针刺抗休克作用机制、电针治疗小儿麻痹症后遗症的大规模治疗和研究。同时与中科院简阳分院、西安医科大学、山东医科大学等合作,进行了针刺镇痛、穴位针感结构、经络感传现象等一系列研究。
建立并创办全国第一所针灸专科医院,在全国范围内引入一大批针灸专家,如灸法专家周楣声、刺血专家王秀珍、芒针专家张维、子午流注及电排针专家顾光等,并积极与国外联系,接收国外留学生和进修生。医院以“三瘫”(中风偏瘫、脑瘫、截瘫)、“四痛”(颈、肩、腰、腿痛)为其主攻方向,经传统针灸、外治法结合现代诊疗技术为主要治疗手段,相继成为二级甲等中医院和安徽省特色中医院建单位。
建立全国第一所针灸经络研究所——安徽中医学院针灸经络研究所
建立安徽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医院,将研究与临床有机结合起来
建立一个跨地区、跨行业、跨学科、跨单位的科研联合实体——经脉脏腑相关研究中心,聘请了国内外
知名院士、教授100余人为名誉、客座教授。
先后承担的课题:曾先后承担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卫生部课题30多项。现正承担的课题有:
国家95“攀登计划”经脉脏腑相关及联系途径的研究课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膀胱经与相应脏腑联系途径课题。
国家科技部基础研究司资助“经脉脏腑相关研究”课题
目前正重点从事和拟进行中的课题有:
用基因芯片筛选心肌缺血相关基因和电针特异性基因
分析CD44V6基因突变与肺癌、大肠癌间的关系
心经(心包经)与相应脏腑及五官联系规律及联系途径
研究针刺预处理效应的细胞信号转导机制
膀胱经背俞穴与相应脏腑联系途径
经脉脏腑相关理论研究
发表论文、学术会议及研究生的培养
周逸平教授长期应用神经、循环、消化生理,神经生化等技术,长期从事经络现象、经穴脏腑相关、经脉脏腑相关、针刺镇痛、针法灸法、针灸治疗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缺血性心脏病等),及胃肠系统疾病的基础及临床研究。先后在中华心血管杂志、中华理疗杂志、生理学报、中国针灸、中医杂志(英文版)、世界针灸杂志(英文版),及国际国内全国性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30多篇(见附篇),编著实验针灸学教材(副主编)。于1999年9月安徽经脉脏腑相关研究中心在安徽合肥市主办了全国首届经脉脏腑相关学术研讨会,取得了圆满成功。并先后培养硕士研究生32名,有22名考取了博士研究生,少数正在读博士后。而从针灸经络研究所到经脉脏腑相关的过程中,他培养出了一批能力出众的学术科研班子,大家齐心协力,共同为针灸经络的事业奋斗。近年来,周逸平教授总结自己几十年的工作成果,高瞻远瞩地在全国率先提出了“经脉脏腑相关是经络理论的核心”的学说思想,论著于1999年9月8日在中国中医药报,1999年11月5日在健康报发表,得到许多学者普遍认同,大家一致认为这有利于将经络研究思路统一起来,在以经脉脏腑相关为核心,向多学科、多方向幅射的研究全国性研究群体,为经络研究带来的新的活力。为此,建立了经脉脏腑相关研究中心,经省政府、省教育厅向中国中医研究院申请,同意成立中国中医研究院安徽经脉脏腑相关研究中心,得到了安徽省财政拨款180万元支持,并每年给予20万元经费,国家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也拨出专款支持。周逸平教授应邀多次访问和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会,1988年应邀访问日本,1996年应邀访问澳洲参加澳洲国际中医药和针灸学术交流大会,1999年再次应邀访问参加澳洲悉尼中医学院成立十周年和学术交流大会,报告了“经脉脏腑相关是经络理论的核心”论著,2000年应邀访问和参加德国“THE THIRD INTERNATIONA Cooperation of Goba Teemedicine Symposium for Exceent Studies on Orienta & Occidenta Medicine”,宣读了“经脉脏腑相关是经络理论的核心”和“从心肺二经的诊断与治疗学角度探讨经脉脏腑相关”。“垂头自惜千金骨,伏枥仍存万里心”,这是2000年1月3日《中国中医药报》对他的专访评价。然而在周逸平教授看来,以上辉煌的业绩,都只是代表过去。现在他虽已年届70岁,但却仍埋头于实验室,甚至没有周末,也没有固定的8小时工作制,他每天都是十小时,甚至十几小时的工作,甚至有时还工作到深夜。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竟为了工作,自学电脑,并能采用五笔输入法打字,现在还正自学基因组学和蛋白组学最前沿的知识,他说,活到老,学到老,要使自己不落伍,就必须始终地学习,让自己与世界同步,因为他觉得还有太多的事情需要做、太多的东西需要提高,中医学和针灸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他要在有生之年为针灸经络事业做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