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鹤松,首都儿科研究所教授、主任医师。1932年8月生,溧阳市戴埠镇候山村人。1949年从江苏省溧阳中学毕业。1956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医疗系,历任北京友谊医院儿科副主任、首都儿科研究所副所长兼附属儿童医院副院长、传染科主任、特级儿科专家。现任北京儿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西医结合学会北京分会理事、中国微循环学会理事、亚洲微循环联盟委员、《北京医学》杂志副总编辑、《中国实用儿科》杂志副主编、《现代儿科》杂志副主编、比利时杨森医药研究会委员、法国博福——益普生制药集团顾问、卫生部腹泻咨询委员会委员。1958年与祝涛河教授首创人工冬眠疗法,治疗中毒型痢疾,使病死率由22.4%下降为1.1%。1964年起,从事临床微循环研究,对暴发型流脑、中毒型痢疾、感染性休克等危重病提出急性微循环障碍发病学说,并与中国医学院药物研究所专家一起发明改善微循环的独特新药山莨蓐碱(即654/2)。在微循环理论指导下采用654/2治疗感染性休克等多种危重病取得突破性进展,使病死率大幅度下降。在上世纪60年代就以微循环与儿科急救专家闻名全国。1985年起负责领导中国七省一市(福建、广东、云南、四川、湖北、山西、陕西及北京市)小儿腹泻病防治研究,取得重大科研成果,达到国际水平,成为我国著名的小儿科腹泻病防治专家。同时,既精西医,又通中医,是当代中国著名的中西医结合专家,善于抢救儿科危重病,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急慢性腹泻、顽固性腹泻、厌食症、难治性腹痛(胃类、肠痉挛)、再发性呕吐、营养不良消瘦、小儿肥胖症、婴儿肝炎、急慢性肝炎、急慢性支气管炎、顽固性咳嗽、急慢性肺炎及哮喘等。曾多次应邀访问日本、德国、法国、菲律宾及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进行讲学或参加国际会议。多次在国际会议上用英文宣读论文,在国际享有一定声誉。曾获全国科技大会一等奖,国家发明二等奖,卫生部三等奖,北京市一等、二等、三等奖等十多项科研成果奖。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简历与事迹被收入英国剑桥世界名人研究中心书中,并被授予20世纪成就人物奖。编著的书籍有《微循环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儿科诊断治疗学》、《儿科治疗学》、《儿科急诊医学》,主译的著作有《小儿急救医学》,发表的论文有100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