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

首页 > 溧阳印象 > 文学作品 > 列表

探幽石岩里
时间:2007-10-22 14:44:47   作者:   来源:    点击:

  石岩里,深藏在溧阳南山竹海深处的山凹里。
  盛夏时节,这里古树掩映,藤蔓披挂,果实缤纷,鸟雀和鸣,一派幽静安平。
  石岩里,从南迤逦而西是一弧低山丘岭环绕,从石门尖到水逐滚到镰刀竹棵到木鱼林到小青林,山势依次而起伏低缓。山名或地名,大都是土著人像形像意而命名。这些山名地名,是石岩里族人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石门尖,像溧阳的南大门,海拔506米,是吴越之地最高的山。传说有一条金牛从石门尖下走过,一村妇正在涧边洗衣裳,金牛拉了一泡屎,恰好落在村妇洗衣的木盆里,村妇就把一盆金牛屎倒在山地上,又在山涧里洗木盆,结果是山地出黄金,山涧淌金银,还在石门尖的南边留下了金牛岭的山名。水逐滚,是山水逐浪滚滚而下的情境表达;镰刀竹棵,是石岩里人祖祖辈辈砍伐柴禾的丘岭;木鱼林,多油松树;小青林,满山竹林。
  这山势岭象,像一圈道椅,道椅里有两脉山泉涌出,一支出自石门尖,石门尖东坡,茂林修竹,苍松绿荫,一脉清泉从石头眼里涌出,大旱不涸,雨涝不增,水潺潺而微温,这道清泉汇成一潭,恰是泉流如碧玉,清潭写翠娥;一支出自水逐滚,水逐滚,灌木丛深,植被蓊翳,一脉清泉从石头眼里涌出,大旱不涸,雨涝不增,水汩汩而微温。两脉清泉呈环形而向东,南侧山涧陡峭,翠竹披纷;北侧山涧深丈余,涧底卵石错落。两脉山泉然后在青龙头下汇聚成一脉泉流,村人曰:两水夹龙头。两脉山泉中间的台地,说是龙地。青龙头上,是大片黄栗树。
  台地上,泉流旁,是一方江南山乡古村落遗存。
  石岩里世代潘姓族系,间有孙姓、杨姓人家。
  据传,石岩里原是一片有钱人家的祖坟山,坟山的主人姓杜,按古人死者如生者的说法,坟山都是好风水。坟山上有一守墓人,是一位姓万的贫家女子。有一年,正值青黄不接,一位老道从山下桥过来,老道走进南山,却见山势崔嵬,状似游龙,顿时大惊失色,偶遇一看牛伢,问及这山那山,曰:九龙岕,石龙岕。老道拔出斩龙宝器,斩断石龙脉,然后再斩九龙脉,此刻,九龙已高飞神界,老道无奈,望天长叹,收敛宝器。后来,九龙岕也出了九个人物。
  老道又赶路,老道看见前方一片坟地,坟地上有一守墓女子,于是上前行礼,守墓女子还礼,老道环顾四周,叹曰:好地,好地。守墓女子看老道道貌岸然,不像凡夫俗子,于是捧上一碗茶水,然后又在茶水里放了一把砻糠,老道喝水,嘴吹砻糠,守墓女子意图老道慢慢喝砻糠茶,可以说点古经。老道手托砻糠茶碗,背依山,似座道椅,面向东北,曰:坟对包(山头),门对浪(出路),两水夹龙头,财气汇南向。言毕扬长而去。后来得知,此老道乃半仙刘伯温也。他云游四方,望紫气、看龙脉,一心辅佐朱皇帝都金陵、定天下。
  早年,从徽州白石界翻石门尖盘十三弯来了一位年轻人,他长得眉清目秀,可头上生满癞疮,后人称小癞里。白石界是古老徽州婺源崇山峻岭里的一个古村落。小癞里远远看到一位女子守墓,就上前求乞,女子给他食物,他磨磨蹭蹭就不走了,男欢女爱,俩人就在坟山的空地上用干刀茅夹成片,架起一茅屋栖身,小癞里一住就是三个月,他天天数他随身带的18个铜板,也天天磨他随身带的那把锈迹斑驳的砍柴刀,女子说你天天数铜板,铜板又不会多出来,天天磨柴刀又不去山上砍柴。于是,小癞里收拾起18个铜板,拿起磨得雪亮的砍柴刀进山去了。女子疑惑,就将磨刀石翻过来看,顿时,一股青烟从地下冒起来,她用山锄往下一挖,是6块青石板,翻开青石板,里面是一个金银财宝的窖子。女子大惊大喜,大呼小癞里下山,小癞里下山看到金银财宝,不惊不喜,于是俩人就拆掉茅屋建瓦屋,安身立命,繁衍生息。这位小癞里姓潘,他的后裔就在石岩里代代相传至今。也有传说徽州白石界的潘姓年轻人是到石岩里万姓人家帮工的,与万家女子成亲后,子息兴旺,他死后恰巧葬在青龙头上,后世就发达了,万家却慢慢败落了,潘姓后裔从此就在石岩里代代相传至今。
  有说在明末清初年间,石岩里出了一个潘姓水关官,相当于现在的海关税务官。水关是水口关隘,有雉堞垛口,控扼河谷,有栅障闸门,战时迎战敌兵,平时驻关收税。有说这位潘姓水关官巡按8省水关,他清正廉洁,执法严谨。三年任期内,倒没有战事,没有战事,商业就繁荣,水关车水马龙,陆绎不绝,有一绸缎商人想逃关税,多次融通而不就,绸缎商人就等,等他任满调走后再出关,结果3年任满,皇命连任3年,绸缎商人无奈,只得课税出关。当时以整匹绸缎为税,传说潘姓水关官把整匹绸缎居中切为两半,一半课税,一半留与绸缎商人,结果毁坏了整匹绸缎的价值,绸缎商人急得跳河自尽。时人说潘姓水关官作了孽。作了孽就有恶报的。潘姓水关官连任期满,就要告老还乡了。当他刚踏进家门,他的妻子正好又生下一男孩,是他第6个儿子,他就在两水夹龙头的高地上大兴土木,前后7沓,村人名之高屋里。高屋连比层叠,雕梁画栋彩挂,一片辉煌景象。他还在山脚下置田买地。他还把三棺材一浴锅财宝藏了一个窖子,留下谶语:三山一岭,楼上楼下,梅树脚下。时人及其后人世代猜测,图解谶语,企盼挖此窖藏。传说他的第6个儿子是绸缎商人转世投胎,潘姓水关官的财产注定要在他的第6个儿子手里散尽,他的这个儿子小时候整天哭,哭得碗柜里的碗也嘎嘎响,要他不哭,只有掼碗,从此,高屋里就整天有打碎瓷碗的声音和哭声。他的这个儿子还要骑在马背上,从褡裢里摸出一把把白花花的银子,抛撒在石街路上,呼唤村人老少来拾,他在马背上狂喜。后来他长大成人了,村人说他是一个完家坯,痴子,他从戴埠回家,路过他父亲置的田地,撒尿也要撒在自家田地,村人又说他不痴,他又把田地整块整块送给人家。后来潘姓渐渐败落了。
  早年,石岩里的山脚下有一白佛庵,庵内有13堂(尊)菩萨,每年农历六月半这天,石眼里从早到晚鼓声震天,大家生(锣鼓),小家生(锣鼓)此起彼伏,这一天,有村里潘姓长者看天看地定夺祭天求雨时辰,每年都在农历七月初二、三。这天,白佛庵里的13堂(尊)菩萨,分别用13顶八抬大轿抬着,抬轿人要带桐油纸雨伞,祭天求雨阵势:先是族长或长者前导,接着是大锣大鼓,接着是8个青壮年赤膊舞大刀,刀光虎虎生风,接着是8个青壮年赤膊舞马叉,马叉或抛空或滚背,叉铃响彻云霄,接着是13顶八抬大轿抬着的13堂菩萨次序排列,最后是小锣小鼓叮叮咣咣和村人虔诚随行。祭天求雨列阵,走村串巷,家家户户门口摆上香案供果,三天三夜,老天就打雷下雨了,石眼里就有好年景了。
  据今年84岁的老人潘顺祥回忆,他小时候,村里有100多户人家,抗战年代,国民党军队驻扎在村里,日本鬼子抢地盘,与国民党军队打仗,国民党军队撒离后,日本鬼子进村,村里的房屋都紧闭大门,敲撞不开,就火烧房子,从大门烧起,龙头上下的房子都烧光了,只是他家在龙头边上的祖屋幸免于难,保存至今。日本鬼子投降后,村民们在自家的废墟上重建住屋,乱石断砖砌墙,残瓦茅草盖顶,又自伴泥土打砖,砖坯上还留有一个个手印,至今尤存,到了公社化时,也有4个生产队。
  走进潘顺祥的祖屋,背西依山面东北向,有三进,进进提升,一进原是厅堂,用来待客礼仪,现已废弃,成柴房,二进是三间木构居屋,二层,木板梯上楼,楼前一窗,竹片为棂,三进饲养家禽家畜,二、三进之间,有一石砌深沟,石缝青苔嫩草。早年,有山匪出没,筑屋防匪,一进仅实木厚门,无窗,二进门上留窗,通气,可向下窥视动静,三进有一后门,后门打开是山林,可逃生避难。是石岩里人的生存智慧,也是石岩里人的生存法则。北侧溪涧边,潘重华三间祖屋,屋东向,正门却南向,面山泉,生聚财,是风水。
  村里的老人说,他们筑屋建房,墙基下都是青石板块,又说他们的祖先是从石头眼里出来的。石头眼里,泉水流淌,甘甜清冽,终年不息,有水,就有生命存在,就有族群繁衍。泉流,是世代石岩里人的生命之源;台地,是世代石岩里人的生息之所。
  台地上,泉流旁,有古老的喜树、榉树、朴树、檫木、杜仲、银杏、苦楝、冬青、桂花,有青梅、碧桃、棠梨、野柿、石榴、杨梅、樱桃、枇杷、木爪,有栀子花、女贞苗,有古屋、古涧、古桥点缀构建其间,南侧溪涧上架有4座石砌拱桥,北侧溪涧上设有7座石砌拱桥,其中一座已倾圯,长条青石陷落涧底,说是桥为寡妇桥,说寡妇多贱事,不能与村人共走涧桥,寡妇刚毅,就变卖家产,在涧上自建一桥,独自行走,此桥用石材多长条青石,寒来暑往,寡妇老去,其时桥也塌陷。寡妇桥边有一棵古榉树,村人说有700多年了,树根扎自涧底,树干两人合抱,树冠多枝华盖。
  早年,石岩里靠山吃山,村民以卖毛竹、破竹篾、干柴禾为生计来源,每年初春或秋末,村里青壮白天从山上肩担山货而来,待后半夜就出门下山,或借月光,或提灯笼,有驴骡驮,有独轮车,从村里到山脚,构构连连石板路,石板油光水滑,车辙凹槽低陷,到戴埠要走25里,到张渚要走30里,山货换得钱粮,维系生息。村人常年吃竹笋、野菜。每年初春,清晨,村人上山挖笋,挖笋有讲究,只挖回笋,回笋不成竹,回笋的尖叶上没有晶莹水珠。冬末,村人上山挖冬笋,冬笋深藏不露,要看竹相,青绿的竹下有笋,枯黄的竹下无笋,从何处下锄,要看青绿竹叶滴水方位。世代自编竹篮、竹席、竹椅、竹床等,就地取材,维系生活。
  石岩里人吃的是山泉水,泉水在竹林里过滤,经斑驳阳光消毒,吃生水也不会生病。老人们说,以前泡茶,茶叶是手工粗茶,是从山上采来的野生茶叶,茶叶放进土制的小瓦罐里,文火烤制,待茶叶泛起清香,就冲进沸涨的开水,茶叶在瓦罐里涨涨落落,待停汤后倒进茶碗里,原汁原味的粗茶,解暑,还能消痰化气。有梅子,青梅,野亢柿,青梅泡烧酒,泻火,解郁,治肚痛腹泻,野亢柿烧泡酒,治气管炎。石岩里人有了小毛小病,有了生病落痛,全靠祖传土方。
  石岩里,现在只有十四、五户老人居住了,破屋旧居的门楣上,有马地村门牌,老人们说,本来名叫石岩里,马地在山脚下,马地,原来是一片空地,据说在南宋时岳家军在这里养过马,后来种了大片板栗树。
  石岩里的年轻人都搬到山脚下居住了,台地上的老屋也废弃了,但仍看出老屋的精神。潘姓水关官的高屋,墙基尤存,长条石砌筑,严丝密缝,三尺见方的柱石,翻沿圆形的石柱礎,破碎的罗砖地,残裂的株树梁架……依稀可见当年的威风。今年58岁的潘德富住在高屋的屋基上,他说是潘姓24世,曾有潘姓家族谱系传世,文革后散失了。
  台地上,昔日巍峨的一座五间三进大公堂倒塌了,精雕细刻的5座小公堂也相继毁弃了,祠堂地基上,或杂草丛生,或瓜藤菜园。现存的老屋,还残存着风水痕迹:正门东向,正门前或立一照壁,或连屋筑起一堵平直高墙,以示留存财气不外泄也。
  台地上,散落着许多古老的文化符号。有古建筑石构件,有残存的墙基石“踬”,有“将军门”户槛,有专家考证为宋代遗存。石头是书写建筑的历史,石头又是表达历史的建筑。有古屋梁架上的朩鹰嘴,有构件上的木花篮雕刻,说是清代吴文化的物证。
  石岩里,虽由人做,宛自天开,是中国式思维的体现。
  古人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器一旦负载文化信息,民族传统,感情色彩,文化内涵,器就表露出道。石岩里,是一个文化的载体,表征一种族群的感情,一种集体的无意识、潜意识,这种文化的积淀,传载着历史文化的信息。
  世世代代的石岩里人,他们像一群无师自通的文化哲匠,创造了生存空间,礼祀空间,文化空间,表达了人与自然,相依为命,相互共存的一种生态。这深深庭院,与四季,与山水,与树木,与鸟鸣,与风吹竹树,与真山真水为伴,是一种物质化了的诗、山水画,是一种艺术化了的环境、诗的意境。
  石岩里,从文态到生态,都有丰厚之蕴藏,天地之大美。
  你走进石岩里,面对光滑的石头路,面对断壁残墙,面对老屋,面对老屋里的老人,你理解,你体会,你思考,从你进入到离开,这是一种历史,是一种时间。
  夕阳西下,你站在村里,有一种沧桑感,你看到的是历史,又是现在,又是未来。这里凝固的是历史,传承的是精神。这种残缺的凝固在建筑里的美,是一种文化,一种记忆,为历史思考,为社会思考,为环境思考,为未来思考,我们要把这文化、这记忆留下来,留给我们的后人。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天目湖之歌
下一篇:万众齐心敢叫高山出平湖——纪念天目湖建湖五十周年

版权所有  2001-2012  溧阳市图书馆 http://www.lylib.net.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资料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方式转载,复制,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中国江苏省溧阳市育才路55号  |  邮编:213300  |  电话:0519-87282838
】  【苏ICP备11034341号

苏公网安备 32048102000330号

返回顶部 用户问卷调查 加入QQ群
关注溧阳市图书馆微信公众号,享用随身的图书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