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希晋先生的印谱《石言印稿》,由广西美术出版社在1991年出版。全书收入了三百七十枚闲章,是作者从千余方篆刻作品中精选出来的。每方印章下方都配有作者手书释文,书的扉页是作者的自序(图一),书后配有作者的后记(图二),这些都是作者用行书小楷书写的。无论是自序还是后记,甚至是每页单枚印章的释文,书体均娟秀规范,章法严谨。每件是独立的、件件是难得一见的小楷书法精品。
图一 自序(部分)
篆刻是我国最具特色的传统艺术之一,它和诗、书、画一起,被历代文人所称道、追慕,并努力希望登堂入室的艺术门类。陶希晋先生不赞成印章是“雕虫小技,壮者不为”的说法,并把治印看成是一门丰富多彩的东方艺术,并认为是值得提倡的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娱活动。这是他对篆刻艺术的普及和提高提出的独到的见解。
欣赏《石言印稿》的全部印章,从艺术类型和艺术特色来看,明显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继承传统,上追秦汉
《印稿》中的大部分印章,仍以秦印、汉印为宗。如“闯将之印”(图三)、“求知”(图四)二印,以小篆布印,外加“田”字或“日”字界格。章法平中见奇,静中寓动。“闯”字下方的“马”字“跨”在边栏与旁边的“之”字及下方“将”字顾盼有情,情态生动。“求知”虽布局平稳,下方及左边栏适当残破,又使人有古朴苍老的视觉效果。作者以扎实的刀法功力刻制二印,取方势笔划,线条却能藏头护尾,生动含蓄。这两方印章,已得秦印中凿刻印的精髓。
图三 闯将之门
图四 求知
“学而不厌”(图五)、“作新意匠”(图六)、 “当排头兵”(图七)、“为霞满天”(图八)为白文印,能明显看出这四方印为仿汉铜印。“学而不厌”和“作新意匠”因字体笔划不等,被巧妙地安排成对角呼应。而“当排头兵”印文字体中的笔划有明显的粗细变化,使印文有一种节奏感和灵动感。“为霞满天”章法排列匀称,妥贴,字体的转角处都用直角,使印文显得稳重端壮。
图五 学而不厌
图六 作新意匠
图七 当排头兵
图八 为霞满天
二、形式多样,博采众长
《印稿》收入的闲章形式中,既有古玺;如“石斋”(图九)。也有汉泥封;如朱文“雄飞”(图十)。更多印章具有石章篆刻艺术高峰时期的明、清时代的特征,如“文明花香溢九州”(图十一)、“不枸一格降人材”(图十二)等等。都能见到吸取了徽、浙两派中领军人物作品的特点。由此可见,作者在印章艺术方面的造诣确实是相当深厚的。
图九 石斋
图十 雄飞
图十一 文明花香溢九州
三、大胆创新,敢于改革
在《印稿》中,还有另外一部分非篆文印章,所谓今体字入印。如“天高云谈,望断南飞雁”(图十三)、“推陈出新”(图十四)印,因内容贴近时代,入印文字采用比篆书较晚、至今仍在使用的隶书书体,使入印文字和内容完美结合,有明显的时代气息。“一个普通劳动者”(图十五)、“生命在于运动”(图十六)二方朱文印,则不但是隶书入印,而且采用了简体字,“一个普通劳动者”,印文更是打破传统,虽然仍是竖式布局,却从左向右排列。布局和章法的确是作了新的尝试。这对印章艺术的探索,有很好的启迪作用。
图十三 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
图十四 推陈出新
图十五 一个普通劳动者
图十六 生命在于运动
篆刻艺术是造形艺术,一件好的作品;应该是篆法、章法、刀法的完美结合。陶希晋先生的印章上追秦汉、下摹明清。以小篆入印为主,根据内容或用隶书;分朱布白上采用多种灵活的构图形式,“方寸天地”能做到“密不透风,疏可走马”,印文端壮沉稳又不失灵动。作者根据朱、白文的不同,娴熟的使用了冲、切结合的刀法。使印文古朴、自然、天趣。
他早在六二年就专门写了二首《论印》诗,现抄录如下:
一、
追琢成章寄兴豪,
构思三日一烟刀。
此中独有匠心乐,
功到自然格亦高。
二、
小巧欣人大雄风,
侈言三法夺天工。
寓心还在刀锋外,
物与神游诗画同。
七十年代后期和八十年代初期,我曾在他身边生活过一段时间,常见他在书房中刻印,他对治印的一些论点。直到现在,我才明白他以前所讲过的,确是篆刻学的至理名言。
最后,我用他篆刻中的释文作为本文的结语:中国的书法和绘画,它们的起源和发展与篆刻是分不开的,也可以说,篆刻是其宗。篆刻本身发展到元明,由于印石的发现,被文人广为采用,于是治印一道又成为一门灿烂的新的传统艺术,综观两代大书画家,几乎没有不兼通治印并以印章点缀其书画之美的。所以说篆刻是东方艺术的精华(图十七)。
图十七 篆刻是东方艺术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