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在安史之乱之后,曾写过一首《赠溧阳宋少府陟》,此诗与《猛虎行》、《扶风毫之歌》、《西上莲花山》(《古风五十九首》之十九)等作品,均为同时所作,也是为人传诵的名篇。诗云:
李斯未相秦,且逐东门兔。宋玉事襄王,能为高唐赋。
常闻绿水曲,忽此相逢遇。扫洒青天开,豁然披云雾。
葳蕤紫鸾鸟,巢在昆山树。惊风西北吹,飞落南溟去。
早怀经济策,特受龙颜顾。白玉栖青蝇,君臣忽行路。
人生感分义,贵欲呈丹素。何日清中原,相期廓天步。
李白在这首诗中,对宋陟的德才出众,甚为赞赏;对其屈居县尉,深感委屈;联系自己,受谗排挤,赐金放还,更是愤愤不平。诗的最后部分,充分反映了李白与宋陟友情之深厚,志向的一致,并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激情,以及平定安史之乱的强烈愿望。可见,进一步研究此诗,有助于对李白后期思想的了解。
既然这首诗是赠溧阳少府宋陟的,那么,宋陟究竟何许人? 弄清这一点,对于理解此诗至关重要。根据诗题来看,除了说明宋陟是溧阳尉外,原无注。清代王琦注《李太白全集》中,对宋陟此人无注释。1978年12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李太白诗选注》中仅注:“宋少府陟,即少府宋陟,李白的友人,生平不详。”其实,《李太白全集》中的《溧阳濑水贞义女碑铭并序》,就有一段文字,“主簿扶风窦嘉宾、县尉广平宋陟”等人,“皆有卿才霸略,同事相协”。这就点出溧阳县尉宋陟是广平人,李白诗的注家,对此却忽略了。
为了弄清宋陟的家世、生平,笔者先查阅了清嘉庆《溧阳县志》,发现其中记载宋陟的史料有三处:
在卷九职官志•文题名中记载:“据《李白诗集》及《史贞女碑》(笔者注:即《溧阳濑水贞义女碑铭并序》),当以天宝年间任,白有《赠溧阳宋少府陟》……”并全文收录了此诗(引文中的标点符号,系笔者试加,下同。)
在卷十三人物志•始迁中记载:“宋陟,字齐邱,广平人,唐宰相璟长孙,因安史乱徙居溧阳,子孙世家焉。余详本墓。”
在卷四舆地志•墓中记载:“宋齐邱墓,在储庄,旧县志冢墓门云:‘宋齐邱,璟长孙避东京安史之乱徙家溧阳,卒葬储庄,宋巷有祠。’迁籍门又云:‘宋陟,字齐邱,广平人,宰相璟长孙,因安史之乱徙迁溧阳,墓在储庄,李白有赠诗。据此则徙迁之宋齐邱在唐天宝间,与南唐宋齐邱无涉。而野志续编所驳乃系南唐时被放九华山之宋齐邱,所未详也。陟以天宝间尉溧阳,亦非避乱至此,旧志云云,未知何据。”
之后,笔者查阅了有关的《宋氏宗谱》。
民国四年(1915年)德厚堂刻印的《宋巷东牌宋氏宗谱》“序”中称: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齐坵(笔者注,坵,同丘、邱)公墓旁,露出断砖有“唐相璟孙齐坵之墓”。并附有《齐坵公坟墓图》,标明位于储庄附近,其墓地“东二十三弓,北四十七亏一尺,南四十一弓,西十五亏”,中为“祭台”、“碑”。这部宋谱的发现,可印证清嘉庆《溧阳县志》上记载的主要史实,是准确的。
民国五年(1916年)德厚堂刻印的《溧阳宋氏宗谱》卷之一《迫远图》记载如下:
广平公:公讳璟,字孟玉,邢州南和人。唐开元贤相,封广平郡公,谥文贞,墓在沙河县,碑记系鲁公颜真卿书。配安氏,封益国夫人;继金氏,封一品夫人;王氏,封一品夫人。生六子:升、尚、浑、恕、华、衡。
中丞公:广平公第三子,讳浑。历谏议大夫、平原太守、御史中丞、东京采访使。配赵氏,夫人墓地失考。生四子:齐坵、齐优、齐彪、齐成。
少府公:中丞公长子,讳陟,字齐坵。唐天宝间任溧阳少府。因卜居溧之上周浮石岗,村名宋巷。溧有宋氏,自公始。墓在储庄村西。炳载邑志。配魏氏,孺人。生四子:顺叙、顺律、顺言、顺得。
此谱认定宋陟系宋浑之长子,与清嘉庆〈溧阳县志》关于宋陟系宋璟长孙之说相佐,应认定是正确的。
另据宋齐邱公祠所供神牌显示:明宣德年间贡士、雷州府同知宋琏,崇桢年间探花、清顺治年间江西参议宋之绳,道光年间进士、户部侍郎宋晋,均是其后代。相传其后裔分布于溧阳境内的下梅,祟庄巷等村。每逢祭典活动,就将宋璟之画像供于堂内。此画像,现收藏于溧阳市文管会。
在此同时,笔者又翻阅了《旧唐书》、宋璟传。两书记载基本相同。《旧唐书》记载;“宋璟,邢州南和人,其先自广平徒焉,后魏吏部尚书弁七代孙也。父玄抚,以璟贵,赠邢州刺史。宋璟曾任上党尉、监察御史,风阁舍人,左台御史中丞,吏部侍郎、尚书,京兆尹,睦州刺史,广州都督,刑部尚书、吏部兼侍中,累封广平郡公,尚书左丞相。二十年,以年老致仕。二十五年薨。年七十五。赠太尉,谥文贞。”
《新唐书》记载:宋璟有六子:升,太仆少卿。尚,汉东太守。浑,与李林甫善,历谏议大夫、平原太守、御史中丞、东京采访使。在平原,暴敛求进,至重取民一年庸、租。使东畿,薛稷甥女郑寡而美,浑使河南尉杨朝宗聘而已纳之,荐朝宗为赤尉。恕,以都官郎中为剑南采访判官,数贪纵不法,阴养刺客。天宝中,浑、恕、尚并以脏败。浑流高要,恕流海康,尚贬临海长史。华、衡亦皆坐贪得罪。广德中,浑起为太子谕德,物议秽薄之,留死江岭。昆弟皆荒饮俳嬉,而衡最险悖,广平之风衰焉。
可见,宋璟之子,大都高官厚禄,除长子宋升外,均因贪赃枉法,欺压黎民,被绳之以法。其三子宋浑(即宋陟之父)的罪过尤为严重。
笔者还查阅了《新唐书》中的“宰相世系表”,内有宋璟世系。由于此书“出版说明”中指出:“表中世次、人名等错漏之处实在太多。”也就不摘录引用。
根据已掌握的史料说明:
(1)宋璟祖籍广平,后被封为广平郡公,其子又居于广平,因此,其孙应是广平人。宋璟之孙宋陟的籍贯,与李白《溧阳濑水贞义女碑铭并序》中提到的“县尉广平宋陟”,以及以及清嘉庆《溧阳县志》中的记载,完全一致。
(2)宋璟生于公元663年,卒于737年,享年75岁。如活到李白与宋陟在溧阳相聚的天宝十五年(756年),则为85岁。以此推算,此时的宋陟应40多岁,而李白为46岁。两人年龄相近,又有共同的志趣,相似的遭遇,因而李白在赠诗中颇有赞词。
(3)清嘉庆《溧阳县志》记载:宋陟,字齐坵,广平人,唐名相宋璟长孙,长安之乱时任溧阳尉,墓在储庄,宋巷有祠,子孙世家……系依据旧县志和采访所得,基本反映了宋陟的生平,有一定的价值。
综上所述,宋陟,字齐坵,祖籍广平(今河北广平县)。唐名相宋璟之孙,其父为曾任谏议大夫、太子谕德的宋浑。天宝年间,任溧阳尉,作有《渌波曲》。李白在《溧阳濑水贞义女碑铭并序》中,对其与同僚们为贞义女树碑之举大加赞赏,并有诗《赠溧阳宋少府陟》。 墓在溧阳储庄,后裔分布在储庄、下梅、崇庄巷等地。
如若再重读李白《赠溧阳宋少府陟》中的诗句:“葳蕤紫鸾鸟,巢在昆山树。惊风西北吹,飞落南溟去。”就能深层次理解其诗意是:你似羽毛丰满的鸟中凤凰,巢在昆仑山的大树上。惊风从西北吹来,你也就飞落到南方。……其含义是:你出身于名门贵族,家乡远在京都。随着一场惊人的风暴,把你吹到南方的小城!这“惊风”,不是指安史之乱,而是暗喻其父辈东窗事发,宋陟也就避嫌南下。此意不知确切否?有待专家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