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微信、QQ空间上转这段文艺而煽情的话时,内心却很是不以为然:爱书之人,他怎么就舍得把自己曾经付出热情精心挑选的书给淘汰呢?至少我就是这样(偷笑一下)。
八点钟,阅览室门口已经坐了一些人了,年纪偏大,他们或者轻轻说话,或者干脆发呆,看来都是等阅览室开门的;八点一刻,开始有人来问哪儿进行图书交换活动了,这回问的,基本都是中青年。
矮墩墩的虞老师,拿把钥匙往阅览室那边冲。我跟他打招呼,告诉他进行图书交换的地点。不一会儿,他出去,从车里拎了好大一袋书进来;他走时,手里又拎了一大袋书。这个真的可以叫满载而归了。他走出玻璃大门时那个表情,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心满意足”。
小蒋是带着读初中的女儿来的,她女儿拎着一袋书。她们跟我家很熟,小蒋跟我打招呼时,我女儿立即毫不客气地翻看好朋友手里的袋子。女儿截了一本《布鲁克林有棵树》下来,我又截了一本我家里也有的《呼兰河传》给同事小颖,小颖自己又拿了注音版的《十万个为什么》。
听到又尖又脆的声音,我知道是程晴来了。一会儿,她过来。把一袋子书住我桌上一坐,得意地大声说:“看,我淘到两本汪曾祺的书!他的书我还没看过的!”我直赞她运气好,又骂她连汪曾祺的书都没看过。她不理我,只管自己说:“我自己带来的书还没摊开来,就被我同学全断下来了!”
因为另有事情,我没有第一时间就去图书交换现场。我女儿在自习区和服务区之间跑来跑去,居然淘得一些好书。她找到一套世界名著,挑了一本回来:“妈妈,译林出版社的!”我表扬她好眼光;她立即又去那儿淘了本回来,得意地说:“看,上海译文版的!”然后告诉我这些书都是来自一个漂亮阿姨。一会儿,她又淘了几本来,说:“那个阿姨都认识我了!我加她微信了都!”
手里的事稍稍松一点的时候,我过去找一兆眼中的漂亮阿姨——墨墨妈。果然很漂亮,还很年轻。我直接向她表示感谢,她一下子就明白我是谁,笑说:“啊,你女儿来第三次的时候,说妈妈讲这里的书都是好书,我就知道我的书找对了新主人。”
她带来的,几乎全是外国名著,名著都是译林版和上海译文版的,铺满了几乎整个桌面。我很奇怪:“这么多世界名著,你怎么舍得拿出来给别人的?”
她又笑着说:“这些都是我老公买的。他是个搞建筑的,但是特别爱看书。这些书旧了,他又重新买了新的一套……”其实,书旧归旧,但品相都不错。捻一下微微泛黄的纸张,呲啦呲啦响,带着有一点霉味儿的书香气,还真惹人怜爱。
江南书局的王先生,带来了他的一些珍藏,也不忘做些广告。他的字很好看,有风骨。我以前无意撞进过他的书店;现在又见,便有老友重逢之感。





小颖惊叹说:“怎么,来这里的人,你全都认识啊?”我说,原先都不认识,是书让我们彼此相熟,没有了距离。
我现在可不敢偷笑了。拿了好几本书,据为己有,虽然有的很旧,但心里居然很高兴。原因么,很简单——“图书馆不仅仅是借阅图书的地方,也是一个收获惊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