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一进入腊月我就天天盼过年。过年有新衣穿,有押岁钱,还有许多好吃的。然而,最主要的,过年有马灯看。
马灯在故乡已有500多年历史了,据说源自明代,为纪念朱元璋抗元凯旋归来而自编自演的一种民间娱乐活动。到了清代,马灯又增添了新的内容——“跳大头”。跳大头是故乡马灯的一大特色,是溧阳民间绝无仅有的哑剧表演。我看过许多地方的马灯,但无论在道具的造型上、阵容气势上,还是内容上,都比不上故乡的马灯。老家的马灯在前马一带是颇有名气的。
马灯表演队一般由十几岁的少年组成,扮演报马的要挑选英俊漂亮的小伙子,穿戴十分威武,头盔上插着雉鸡毛,身上插着背旗,双马夫,尤如戏台上的赵子龙。凤阳婆是女性,也有男孩扮演,但必须长得秀气。崇王子是跟随凤阳婆身后的老头,滑稽幽默,形似戏台上的小丑。此外,还有公马(骚鞑只)、女马及牛各两匹(头)。跳团场一般是晚上在场园上举行。
马灯最吸引人的是跳大头。人物由王老头、刘趣趣及小和尚组成,都戴着形似芭斗的面具。开始是哑剧表演。剧情大致这样:王老头陪着外孙女刘趣趣到庙里烧香,小和尚看到年轻美貌的刘趣趣便动手动脚调戏她,王老头百般阻挠无效,就把小和尚告上县衙。身着清朝官服的县老爷戴着大小不一的眼镜开始升堂断案。衙役把小和尚押上大堂,王老头、趣趣上堂指证,小和尚开始抵赖,县老爷发令牌用刑,小和尚被衙役一顿屁股打得骂爹叫娘地讨饶,最后承认自己调戏民女,签字画押后押入大牢。这场既是哑剧又是喜剧演得有声有色,滑稽幽默,场上观众个个笑得前仰后合。
故乡的马灯也有武术表演,如舞大刀、抛马叉、荡连星。连星表演者赤膊上阵,那彤红的炭火装在铁丝笼里,在夜空中飞舞着,尤如火龙在空中上下游动,虽寒风凛冽,表演者却大汗淋漓。
马灯的高潮是穿阵。穿阵形似古代将士冲锋陷阵。先由崇王子站在高台上点马,手执令旗的指挥便领着马灯队转动,随着锣鼓节奏的加快,穿阵便开始了:梅花阵、天门阵、八卦阵……十二套阵法把观众看得眼花缭乱。那咚咚咚的鼓点尤如战场上的战鼓,嘟嘟的喇叭声像战马嘶鸣;那闪烁转动的马灯队,仿佛是千军万马在冲锋陷阵。穿阵的场面震振人心,十分壮观。直到午夜,才偃旗息鼓。
跳马灯,全靠锣鼓伴奏。锣鼓是马灯的乐队和指挥。故乡的马灯跳得好全靠有一副好锣鼓。村上的锣鼓有十八套锣鼓经,都是祖上传下来的,在溧阳地区可说独一无二。
故乡的马灯在大跃进前的那几年跳得很红火,年年从正月初一跳起,直到元宵节后才停跳;村上跳了到外村跳,跳出十几里范围。改革开放后的八十年代也跳过几年。之后由于学生们忙于学业,马灯队后继无人被迫停跳。从此,一支优秀的马灯队便销声匿迹。笔者在采访故乡马灯的总设计师、总导演时,这位八十八岁的老先生喟然叹道:村上的马灯停跳真可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