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事钩沉

首页 > 溧阳印象 > 史事钩沉 > 列表

崔岕
时间:2008-10-31 16:01:07   作者:   来源:    点击:

    崔岕在戴埠镇西南深深的山凹里。
    从举善镇也就是现在的戴埠镇向南,经过海拔124米的大洪山的山口,再绕几十道山弯田冲,曲曲直直10多里路到崔岕。
    崔岕,东南西三面都是山,南向是海拔348米的龙潭山,龙潭山北坡是海拔253米的腰鼓山,西向是青龙山,东向是雷龙山,北向惟有一条山路通山外。早年,崔岕通山外的路是大大小小的石块一块连一块铺垫的,一直连到举善镇,村民下山送卖山货,推着重载的独轮车,在山石路上吱吱嘎嘎咯咯嘣嘣,出山口的路上,有一座涧河石拱桥,名称广济桥,重载独轮车上桥平躺下桥陡,稍一松劲就会翻到涧河里。
    在青龙山东麓,有一个村落,依山坡筑屋,屋都东向,门却偏东南,说是风水使然。如今,还有百年老屋,有的倒塌了,剩些残墙,有的还是居屋。大凡村落,多以姓氏名之,可崔岕却无崔姓,也许曾有崔姓世居于此而得村名。如今,崔岕居史姓周姓为多,史姓乃溧阳埭头史家支脉,耕读传家;周姓是外乡迁入,也不知何年何月,旧时,周家建有拳堂,居深山世代习武防身抗匪。村落下面是涧田,或条条,或块块,或角角,高高低低,错错落落,夏熟油菜,秋收稻米。村落对面是雷龙山的丘岭岗地,起起伏伏,似龙腾跃。
    从崔岕的山凹里,有一条弯向东北方位的山路,山路缓缓升高,大约走二三里山石路,路经师姑墩、下塘、中塘、上塘,就到了千华寺。
    据清嘉庆《溧阳县志》记载,千华寺在县南三十里崔岕,顺治中,贯师智顼建。清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本县人彭旭撰写碑记。彭旭,字旦兮,二十岁左右考中秀才,明崇祯十五年考中举人,官至寿州学正,是管文教的主官。他与马世俊是诗文之友。他爱好购买搜求遗书,即使残编断简,都寻取修补完好。他有很高的声望,被乡人敬仰。
    据彭旭碑记,清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他经过碧岭,凭高东望,但见岗峦层叠,林木茂密,觉得境地异常。他询问樵夫,知道那里有贯慈大师的千华寺。贯慈大师在明崇祯十五年大饥荒的时候,看见道路上到处躺有饥死的人,他亲自带了畚箕铁锹,掩埋尸骸。溧阳的官民都敬慕大师的德行。他翻过高陡的山崖,穿过曲折的小路,向丛林深处走了三里多路,顿时豁然开朗,四面山岭好象屏风排列,千华寺座落中间。松涛声声,涧水潺潺,竹林青翠,荷香阵阵,步步引人入胜。回望来路,都被众山遮断,仿佛进了桃花源,把世人都抛在山外了。他拜见了贯慈大师。
    贯慈大师以前住在夏林的圆通庵,有一天,他心里忽然发誓:不问眼睛看到什么,脚走到哪里,随心一直向前走去,花一天的精力,那所到的地方,就是我安居入定的地方。他走到山谷口,已是日薄西山,树林寂静,不见人影,却隐隐听到吟诵佛经的声音。他顺着声音找去,看见一位和尚,单身住在茅庵里。和尚见了他很惊讶:你与我在梦中所见的人几乎没有差别。次日清晨,当地人朱养明先生带了供佛的物品到来,朱先生说:我在昨夜梦见有高明的和尚来到这里,当为这里寺院的创始住持。现在我见到了,确实不是虚假的了。
    于是,贯慈大师在这里搭盖茅庵,寒来暑往,居住静修。朱养明先生捐出在茅庵旁边的宅院作寺,清朝绿营副总兵甓溪马家村的玉楼公捐出俸金,购买茅庵旁边十多家的房地,其中有一户人家,勒索高价,有一天,一只猛虎冲进他家的屋里,咆哮发怒之声,震动山谷,一连七天七夜,这户人家害怕了,就搬迁走了。贯慈大师置备材料,聚集工匠,依山造殿,凿山开池,种竹栽树。顺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冬季,寺院建成了。忽然,结冰的水池里生出一枝红色莲花,花叶秀丽,香气浓郁,僧俗皆惊异。当时,溧阳县令林文辉得知后,就为刚刚落成的寺院题名“千华寺”。1662年,马世俊中了状元之后,为千华寺题写了“冰莲精舍”的匾额。千华寺逐渐兴旺,庙宇佛像庄严,清泉碧池掩映,异草奇花怒放,有寒冰赤莲祥瑞,有猛虎守护寺院,有神灵虚待降福。
    岁月匆匆,匆匆岁月。千华寺,350多年,衰衰兴兴,兴兴衰衰,终于衰落了。
点击可以查看大图
点击可以查看大图   

[1] [2]  下一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吃点心”的由来
下一篇:先考玉峰公行实(宋檄)

版权所有  2001-2012  溧阳市图书馆 http://www.lylib.net.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资料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方式转载,复制,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中国江苏省溧阳市育才路55号  |  邮编:213300  |  电话:0519-87282838
】  【苏ICP备11034341号

苏公网安备 32048102000330号

返回顶部 用户问卷调查 加入QQ群
关注溧阳市图书馆微信公众号,享用随身的图书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