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寻找戈扇和岳刀的踪迹!
清嘉庆《溧阳县志》物产篇上有如下文字:“《江南通志》载有戈扇、岳刀,今有。”由此可知,溧阳的戈扇和岳刀在很早以前就闻名遐迩了。为了获知更多的信息,我请教了好几位耄耋老人和硕学通儒,令人不无遗憾的是,都一脸困惑、茫然相对!难道,无情的岁月早已使其湮没无闻,踪影全无了么?
“皇天不负有心人”,前不久我在杂览中终于又看到了一篇语及戈扇和岳刀的资料,真是欣喜若狂、信心倍增。1919年《江苏省实业视察报告》(南京图书馆藏)中有《金陵道区溧阳县实业视察报告书》一文,讲:“该县向有戈扇、岳刀古传特产。戈扇之制现已不传,岳刀亦仅存一家,其精雅已不如前。”报告书是溧阳县临时视察员吴清望所撰,但他对戈扇和岳刀并未多加说明,对戈扇是竹扇、羽扇,还是绢扇、折扇……岳刀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刀,我仍如坠云里雾中,一丝儿也不明白。后又经多处查阅,现在,我总算初步弄清了它们的“庐山真面目”!
戈扇是一种折扇。折扇是十一世纪从日本经高丽传入我国的。按其形状,国人又称其为折叠扇、聚头扇和撒扇等名称。宋元间使用折扇的人还不多,至明代全国广泛流行,制扇作坊遍布各地。其中以杭扇、吴扇、川扇、溧阳扇——戈扇等最为有名,广受欢迎!戈扇上肯定不乏精美的书画题咏,这应是题内之议。戈扇失传于清中期,我估计很可能是太平天国时期,具体年代已难于考证。
岳刀的命运似乎要比戈扇好一点。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是,岳刀竟是吃螃蟹拆蟹肉的工具,由小巧玲珑的小斧、锄刀、叉子、小刀、钳子、锉刀、挖匙、钎子、钯子和砧板十样组成,故又美其名曰“十景岳刀”。秋高稻熟时节,长荡湖蟹肉味美,风雅之士赏菊吟诗、持螯对饮,是怎样的一种情趣啊!“十景岳刀”肯定是不可或缺的。1921年,在江苏省第二届地方物品展览会上,岳刀荣获四等奖。令人惋惜的是,溧阳仅存的一家岳刀作坊,抗战时期即被日寇飞机炸毁,尸骨无存,自此失传。但不管怎么说,岳刀曾经为溧阳争得过荣誉,他的消失也是殉于国难,这牺牲显得多少有点悲壮!
在溧阳源远流长的辉煌历史上,曾经闪过光的民间手工艺品远不止戈扇和岳刀两样。像新昌绸和奉安布就驰名过中外,而早在唐代已享誉江南各地的“木叶天目”茶具,明代尚有批量烧制……可因种种原因,后来都绝迹了!在寻找戈扇和岳刀的过程中,我仿佛觉得他们的“幽灵”仍在不远处游荡,似乎听到他们的不无哀怨的窃窃私语。“直到现在才想起我们,是否太晚了点;今后请善待一切民间艺术遗产吧!”震惊之余,我不由地在心底向虚空真诚地回应:“会的,肯定会的,请看人们的实际行动吧!”
我总觉得平陵人家或许还会有戈扇和岳刀的遗存,请方家有以教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