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事钩沉

首页 > 溧阳印象 > 史事钩沉 > 列表

平陵先贤狄平子
时间:2009-09-25 15:14:17   作者:   来源:    点击:

    在清末民初的上海乃至全国,狄平子都是一个名人,他在家乡溧阳的声望,就更不用多说了。我国早期美术教育家、画家姜丹书曾回忆说:“余于十四五岁,在乡塾读经时,早震先生名。”由此可见一斑。
    狄平子(1872-1939),名葆贤,字楚青(楚卿),号平子,又别署平等阁主(平等阁主人),慈石和六根清净人。父狄学耕,字曼农,溧阳胥渚人,出仕江西,任过赣县知县等职,公余雅好书画,家藏颇丰。狄平子生于南昌,在赣延师就读,故从小一口江西音,溧阳话反见生涩。他自幼聪慧活泼、学书习画、吟诗作文,志存高远。
光绪二十年(1894),狄平子中举,时年二十三岁。平子是其自取的号,意即自己是平陵——溧阳的儿子!
                                                        一
    为了国家的进步和民族的振兴,狄平子满腔热情投身维新变法运动,义无反顾筹划参加武装起义,置生死于度外,曾两次险遭不测。
    亡命日本期间,狄平子和康有为、梁启超等过从甚密,以至于有人把他也当成了康的弟子。狄平子还结识了谭嗣同的同乡、同学兼密友的《湘学报》主笔唐才常,交往日频,逐成莫逆。他们思想上同属维新派左翼,与孙中山领导的兴中会成员多有联系,主张以武力推翻满清统治。光绪二十五年(1899),狄平子和唐才常等人一起回国,在上海成立“正气会”(后改“自立会”),明里教授日文,暗中作为起义机关,招待各地来沪同志和会党首领。经费不足,狄平不惜变卖自己珍爱的家藏书画,充作会费。可是,当他为起义在香港募款购得一批军火,历尽千辛万苦运抵汉口时,仓猝闻变:自立军起义已被残酷镇压,唐才常等同志已慷慨就义,百般无奈之下,狄平之潜归上海,幸免于难。
                                                      二
    变法和起义都失败了,狄平之悲愤异常。痛定思痛的他决定改弦易辙,从事新闻出版事业,作文字上的宣传鼓吹,以革新舆论、启发民智、改造社会。
    光绪三十年四月二十九日(1904.6.12)《时报》在上海创刊。为了办好报纸,狄平子一是延揽人才,聘请头脑较新的陈冷血(景韩)为主笔,包天笑、戈公振等为编辑,都是一时之俊彦。二是独创体裁。首辟“时评”专栏。所谓“时评”,原意仅指《时报》的评论,后来各报竞相仿效,“时评”便成为时事评论的意思了,且一直延习至今。又设教育、实业、妇女、儿童、图画、文艺等周刊,并加“余兴”一栏,亦为各报所踵行。还撰写《福尔摩斯来华侦探案》等长篇小说,逐日连载,以吸引读者。三是改革版面。以往的中国报纸大都是把几个版面的内容印在一纸的平面之上,《时报》则打破成例,首创对开报纸,把一张报纸分成四版,两面印刷,每个版面分栏设目,各有一定之规。栏目标题字体有别、大小不同,十分醒目,方便阅读……经此种种努力,《时报》很快就在报纸林立的上海和早已成名的《申报》、《新闻报》鼎足而立,成为立足沪上面向全国发行的三大报之一,简直是一个奇迹!
                                                  三
    在《时报》声誉日隆的情况下,狄平子顺势开设了有正书局。他独辟蹊径,把书店办得独具特色,深得世人好评。
    狄平子不惜重金购置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可以套印各种彩色照片和图画的印刷机器,他是我国珂罗版的创始人。狄平子十分重视对古代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有正书局大量印行了珂罗版的历代书画碑帖,质高品佳,广受欢迎,流布全国,泽被后世。如其中的《三希堂法帖》等,至今仍为人所宝重。此举,使那个年代的普通百姓也有可能欣赏我国古代的书画精品。
    宣统一年(1909)狄平子在北京琉璃厂旧书肆购得桐城张开模“戚蓼生序本”八十回《石头记》藏本。经悉心研读,他觉得这是一个较接近曹雪芹原作的一个版本,十分难得,便在其上写了二百多条眉批,不惜工本出版了。
    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开影印出版的乾隆时期的《红楼梦》,比其它诸早期“脂本”的出版早了半个世纪。如果没有这个版本的支撑,也就不会有胡适、俞平伯所开创的新红学的诞生。
事实上,狄平子是民初时期第一个公开站出来批评程高本《红楼梦》的学者。他为后来的红学研究者开辟了微观研究和修辞学研究的先河。
                                                   四
    狄平子还是维新派倡导的文学改革运动的热心参与者。
    戊戌变法前一年,梁启超等人提出“诗界革命”的口号,并试作新诗。这是改良运动的需要,狄平子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和理论探讨,投入了这场革命。
    代表作有《都门即事绝句》等。1994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元明清诗鉴赏辞典》选了他的一首《沪渎感事诗》:
        “江干何处立斜晖,碧草清阴与愿违。
            燕子不知巡警例,随风犹得自由飞。”
    立意新颖,形象对比鲜明。“旧瓶盛新酒”,运用新名词恰到好处,毫无牵强生硬之感,读之令人耳目一新,充分显示了“诗界革命”的成绩。梁启超很是推崇狄平子的诗,在《饮冰室诗话》中的评语是:“不以诗名,偶有所作,温柔敦厚,芳馨悱恻。”评价不可谓不高了。
    在梁启超等人提倡的“小说界革命”中,狄平子同样身体力行,作过努力。他创作的小说《唐生》发表在《新小说》杂志第七号上,虽显幼稚,成绩不如他的诗高,但筚路蓝缕仍为不易。他还撰写了《论文学上小说之位置》等论文,对历来登不上大雅之堂的小说作了高度评价,并鼓吹利用小说来改造政治和社会。狄平子反对脱离现实社会矛盾去侈谈未来,强调小说要抓住现在。他的一句名言是:“小说是社会之匕光也!”
                                            五
    狄平子谈吐风趣,生性诙谐,待人热情谦逊。他交游广、朋友多,家中常是高朋满座。狄平子在楼上辟有两间客厅,名曰“息楼”,招待来访客人文友。他们或赏书画、或玩金石、或谈诗文、或议时政……真可谓是“往来有鸿儒,谈笑无白丁”。
    狄平子书画俱精,家藏既丰,过眼尤多,特精于鉴赏。1911年,狄平子加入由吴昌硕提议成立,沪上书画名家纷纷加入的“海上题襟馆金石书画会”。他们在一起观摩书画、切磋技艺、甚至当众挥毫泼墨……极一时之盛。稍后,他又和国家级金石书画家汤临泽、张葱玉、田寄苇等组成“钟王学会”,每周一次鉴赏历代书画名作。遇有不同见解,每每各不相让,而后各找佐证,下次再行探讨。
    狄平子的书法风华朴素,以意气沉静取胜,颇有书卷气,是为学者书法。
    狄平子的画大都是山水佛像,姜丹书说:“先生之画,清逸秀润,唯颇矜持,不轻为人作,故其作品流传人间者亦不多。”狄平子的藏品中有一幅黄鹤山樵画的《青卞隐居图》,董其昌题识“天下第一王叔明”。一次日本开画展征品及此,他难于推诿,就亲自护持而去,亲自护持而归,可见对其珍宝到何种程度!(此画现藏上海市博物馆)他的藏品中还有一幅清初状元溧阳马世俊的山水横披,曾参展1929年教育部举办的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会,不知该画现尚存世否?
                                         六
    由于国事家事种种原因,狄平子对办报渐生倦意,遂于民国十四年(1925)经陈冷血介绍,《时报》由松江人黄伯惠接办,不久有正书局也歇了业。晚年的狄平子潜心研究佛学,浮生俗务,概行摒弃,礼佛之外,诗书自娱!可在激烈动荡的社会大变局中,“大隐隐于市”的,自古及今又怎能有几个人呢?
    狄平子对故乡溧阳怀有很深的感情,他不止一次回来探亲访友,寻古问俗、登山临水、读诗觅画……并馈赠书画给亲友留念。他支持创办了溧阳旅沪同乡会,提携奖掖在沪同乡青年学子,周济困难一时的同胞乡亲。狄平子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凡有善举,莫不慷慨解囊、积极参与,他是沪上有名的慈善家。
    民国二十年(1931)溧阳大水,民国二十三年(1934)溧阳大旱,狄平子闻讯后食不甘味、夜不能寐。除自己捐款之外,还登报告急扩大影响,奔走沪上四方募捐。得巨款后立拨溧阳灾区,救民于水火,功德无量!
    1939年狄平子病逝于沪宅,享年68岁。姜丹书代表溧阳旅沪同乡会和溧阳人士前往致祭,深表哀思!
    狄平子一生崇尚平等、酷爱自由,为国家民族的前途奋斗不息,与时俱进,在诸多方面均卓有建树!1908年他曾一度出任江苏省咨议局议员,终身未入仕途。有《平等阁笔记》、《平等阁诗话》等和部分书画作品传世。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今年是狄平子先生逝世七十周年,特撰此文,以资纪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宋葆麒先生传
下一篇:难舍濑江情

版权所有  2001-2012  溧阳市图书馆 http://www.lylib.net.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资料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方式转载,复制,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中国江苏省溧阳市育才路55号  |  邮编:213300  |  电话:0519-87282838
】  【苏ICP备11034341号

苏公网安备 32048102000330号

返回顶部 用户问卷调查 加入QQ群
关注溧阳市图书馆微信公众号,享用随身的图书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