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动态

首页 > 文化动态 > 列表

考古探秘优秀文章精选
时间:2017-05-25 15:55:29   作者:lylib   来源:溧阳图书馆    点击:

考古探秘

作者:陈润愉

      我从小就喜欢历史,对考古也有着很大的兴趣,恰巧此时市图书馆及文管办发起了一个考古探秘活动。妈妈二话不说,便替我报了名,我心里可高兴啦!总在电视上看到,可还没见过真的呢,这下可好了,我能参与到真正的考古啦!

 周日早上,我和妈妈早早就来到图书馆集合,签了到之后,我们便上了二号车。没过一会儿,上来一位漂亮的姐姐,她先让我们核实姓名,接着就开始解说我们要去的秦堂山遗址。该遗址年代大约为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规模有18万平方米之大,发掘出的文物有石奔、陶网坠、石鼎等,姐姐还分享了一下发现它的小故事呢。

到达之后,所有的人分为两组,我们分到了先参观考古现场的一组。我们到了目的地,只见那儿有一个大坑,解说的老师说这叫探方。我向下一看,里面赫然躺着几具尸骨,虽说平常看电视一点也不怕,可当骨架就在面前时,还是有些毛骨悚然的。解说老师却走了下去,泰然自若的向我们解说。下面一共有四具尸骨,有一些是保存极其完整的,有一具女性尸骨下还有一个石头做的纺轮,而有些就保存得没那么完整,导致这样不同结果的原因是因为土壤的酸碱度。保存好的地方,土壤下面有贝壳,它使土壤变成碱性而宜于保养尸骨,另一些土壤则是酸性的,酸性会对尸骨产生腐蚀作用。在探方的两边画满了很多线条,那代表着土壤不同的年代,地面上的一个个圆圈是以前盖房屋立柱子的地方,由这个就可以看出原来房子是做成什么样子的。这个老师可真厉害!随后,他又要求小朋友们下去。我战战兢兢的瞄了一眼,小心翼翼地走了下去。很快,其他人都聚拢在尸骨旁研究,只有我一个人不敢过去。当我好不容易一步步挪过去时,他们都已经看完准备上去了,我只好也跟着大家上去。哎,看来下次我的胆子还要再大一些才行呀!

      上去之后,我们又学习了如何使用洛阳铲,我和一个女孩合作,齐心协力地挖了起来,最后还真的挖出了一些混在泥中的黑橙两色的陶碴,我和妈妈说这肯定是汉代的陶片,那时候最爱用这两色了,被称为玄赤色。
      接着,我们又去了专门修复文物的工作站,在那里我们看到了许多精美的陶器和瓷器,可惜大多只是残片,给我们讲解的这位老师的工作就是整理,修复这些残片,还原它原来的面貌,老师还教我们如何看残片的编号,每个数字及字母代表什么意思等很多知识。看着那么多的残片,会觉得他的工作真不容易,这需要极致的细心,超强的耐心还有丰富的考古知识。
      参加这次活动让我明白了,历史是浩瀚的,人类在其中不过是最微小的一粒尘埃,但即使这样,每个人也要做好,就像古人类,工具简陋,材料粗糙,但6000多年前的他们依旧做出了令我们惊讶的精美陶器,这可能就是考古的意义吧。

考古游记

作者:詹皓博

    2017年5月14日,星期天。我和妈妈怀着激动的心情参加由溧阳市文管办溧阳市图书馆组织的"考古探秘"活动

    我们早早的到达图书馆签到,八点三十分准时从图书馆出发乘大巴前往上兴镇秦堂山遗址。旅途中一位阿姨给我们讲述了秦堂山遗址的发现介绍了古代的房址灰坑以及科学家如何辨认文物等……我们听着津津有味,不知不觉很快就到达了目的地

    我们一行参观人员被分为两组一组人员去考古工地实地体验我所在的这组则先去参观考古人员住宿地。考古人员的住宿地北曹公渡村的一座二层小楼,二楼个房间都堆满了陶瓷碎片以及经过修补却依然不完整的各种物件在这里一位南京博物的研究员向我们演示了纺轮的使用并用自己渊博的知识向我们讲解着这些布满岁月痕迹的文物的由来及用处,我们脑海中仿佛浮现出了一段尘封已久的历史……

    接下来我们便到了秦堂山考古工地眼前出现一个巨大的方形大坑,大坑内被挖了大大小小的圆坑,圆坑内好几具遗骨完全显露出来,看起来有点可怕。坑的四周画上了许多奇特的图形考古队长说是为了区分不同深度的泥土及各种地层的构造。说完,还让我们体验了一把用来凿开土层的洛阳铲,真的是一件很有趣的工具:细长细长的铁管前段焊上了月牙形的扁铲,听说这样的铲子可以让考古人员小心取土,保护文物不受损伤。

    通过这次"考古"工作我感到考古是一项枯燥乏味的工作,需要耐心严谨的对待它。复原一件古物需要小心谨慎的挖掘、清理,不能损坏文物,然后再从无数碎片中慢慢修复它们,需要付出多么大的精力!复原一古物就不是易事,那么把这一大片遗址内的文物都保护修复起来,得需要多么严谨的态度、多么大的耐心啊!在此向考古工作者致敬!
 

考古探秘

作者:费颖欣

旭日东升,清晨第一缕阳光温暖着我美丽的家乡——溧阳。在市图书馆和文物办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我们26对亲子家庭一起赴秦堂山遗址参加“考古探秘”活动。

秦堂山遗址位于溧阳市上兴镇,属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中期的马家浜文化。这次活动是为了纪念即将到来的国际博物馆日而策划组织的。想到6000多年前的马家浜文化遗址即将在我们面前揭开神秘的面纱,所有参加活动的大朋友、小朋友都激动不已。

秦堂山遗址总面积达18万平方米,中心区面积约3.2万平方米。涵盖了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广富林文化、马桥文化及唐宋、明清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存。考古队项目负责人甘恢元老师接待我们并担任了我们的讲解员。他直观的讲解让我对我们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有了直观的体会。

陶鼎、陶罐、陶杯、陶钵……一件件出土文物看似静静地躺在展架上,却又耐不住寂寞,纷纷向世人诉说着他们身上发生的曲折故事。

“老师,这么多文物是怎么挖掘出来的?”同行的一位小朋友问出了大家心中的疑惑。为了给我们这些孩子答疑解惑,考古专家指导我们亲自体验了洛阳铲探测地层的操作。我对洛阳铲产生了好奇心:它由两部分组成,U型金属铲身和一个长柄,铲身大约5-20厘米,铲柄的长度可以根据使用者的需要调整长短。我拿起洛阳铲不管三七二十一就笔直插入土中,土好坚硬,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铲子拔出来,地表下的土随着U型的铲身被带出来,土的上层是土黄色的,下层是黑黝黝的,土里面还夹杂着碎掉的蚬壳。我兴奋不已,立即向现场专家请教,专家说:“蚬类只能在洁净的水中才能生存,这表明当时的自然环境很好……”在专家的介绍下,6000多年前先民的生活仿佛一点点地呈现在了我们面前。

切身体验考古乐趣,让我对于文物保护工作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对文物工作者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经验由衷产生了敬佩之情。

相关热词搜索:文章精选

上一篇:溧阳市图书馆2016年上半年度服务数据公告
下一篇:太极名家张保忠在市图书馆讲演太极奥义

版权所有  2001-2012  溧阳市图书馆 http://www.lylib.net.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资料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方式转载,复制,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中国江苏省溧阳市育才路55号  |  邮编:213300  |  电话:0519-87282838
】  【苏ICP备11034341号

苏公网安备 32048102000330号

返回顶部 用户问卷调查 加入QQ群
关注溧阳市图书馆微信公众号,享用随身的图书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