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动态

首页 > 文化动态 > 列表

考古探秘优秀文章精选
时间:2017-06-01 08:45:20   作者:lylib   来源:溧阳图书馆    点击:

阳光下的秘密——秦堂山“考古探秘”活动小记

作者:姚爱娟

如果不是亲临现场,我自己都难以想象,有生之年我还可以这么近距离的接触史前遗址、探寻遗址里那么多的秘密。

 一、遗址的秘密

 是溧阳上兴,是离集镇还有十多分钟车程的一个叫北曹公渡的小村子周围的遗址,有18万平方米之大,我们去探秘的是一个正在发掘的探方。沿路,多为麦地,麦子似乎长得很不好;麦地中间,间杂着大块的荒地。周围到处是树,蓊蓊郁郁。初夏的阳光从缝隙里洒下光剑,倒丝毫没有阴森之感。

 眼前,是一个二三百平米的大坑。这里,将是我们找到六七千前的秘密的通道?

 四具保存相当完整的骷髅躺在大坑的底里。最东边的是仰卧,后面依次是侧卧直腿、侧卧直腿和侧卧屈腿。这是有什么说法呢?

 他们身体的位置,也不在同一水平线上。最东边的低一点,第二个高出他半身,第三个又比第一个低了点,最后一个比第三个还要低半身。这又有什么讲究?

 他们的墓穴里,没有其它陪葬品,只有一个小小的纺轮、两块破陶片。这个大概可以印证的确是史前文明——人与人之间没有身份高低的。

 不远处,有一堆陶片,看起来,应该是一个很大的陶盆。

 稍远处,还有一个墓穴,里面只有断骨。他的上半身去哪了呢?

 还有一处,看到一点头盖骨。他与那个腿骨,是同一人的么?

 民工正在操作的地方,是五六个圆坑。沿那圆坑往下挖,又会是什么?

 我所站位置的下方,竖着三根筷子长短的枯树枝,这又是个什么标志?

 正想着,这连着的四个墓穴里,一只小蟾蜍缓缓挪过,又一只大青蛙几下跳过。此刻,远古与现代、静卧与跃动,阳光与阴影,竟是如此和谐。

 二、发掘的秘密

 接下来,要隆重推出各类盗墓小说中都会提到的大名鼎鼎的“洛阳铲”了。可以说,考古、盗墓最初步的勘探,都得靠它。

 我曾经在脑子里多次想象它的样子,居然没想到它的铲面居然是半圆形,只在最下方有一点点拃开,大致像个茶则;柄居然不是木头的,而是合金的,且是可转动的。

 怎么使用呢?先垂直往土里一戳,这不一个半圆了嘛;拔起来,往另半个圆的方向往下戳。好,稍稍转一下柄,拔出铲头带出泥——根据这泥的成色,推测时代,推测底下有没有东西。

 嗯,来试一下。啊,有点重;柄太细,有点难握;往下戳,对不准;拔起时,土带不出来……再试一下,看有没有东西带出来,啊,有了,一条正在挣扎的小蚯蚓!再试一下,居然有一枚贝壳!这说明什么?这儿原先是一片水泽啊!

 在已经挖开的大坑里,四壁上都划着深深浅浅的线条,层次分明。

 在线条划出的不同层次里,有各种字母及数字的的标志:像④⑤这样的序号,表示的是从地表开始挖掘出的第几个文化堆积层,M23、D19之类,表示的是在这个遗址中发掘出的第几个墓葬、第几个洞……

 比如,在最上层,他们挖掘到了瓷器,青花瓷,他们稍一分辨,便知是明清时期的。后来往下挖,挖到了晋代的东西。再往下挖,陶片,粗砺的陶片,一研究,一检测——天,距今六七千年,新石器时代的,典型的马家浜文化遗物啊!

 坑底,我们一眼看去就仅仅是一片黄土而已。

 但是,考古队员一眼就可以看出这土是有着不同的深浅的,而这种不同,不但告诉人们底下有物件,还显示了不同的历史时期。

 于是,他们就将小块不同土色的地面圈划出来,或者插上树枝,请来的民工就根据这些标线开挖。从挖出的一个个圆坑中的土色、土质,以及周边情况的不同,考古专家能判断出,这些洞是灶洞,是灰坑,还是柱洞。

 民工们一层层小心挖掘。江南的土,黏性较强、酸性、湿度大,和中原土的干燥、直立的性质有大不同。同样一个坑,我们这边的工期明显要长。土被运往坑外,堆积起来,也是可观。

三、日常的秘密

 小时候的梦想中,也偶尔有过当地质队员或者考古学家的一项;然而,那个梦终究是要灭了的:一来地理、历史学得不太出色,二来现实告诉你,你得投入轰轰烈烈的现代的时尚的生活,而不是钻深山老林、敲石头土块,辛苦又寂寞,可能还有危险。

 那么,考古队员们的生活真是这样么?

 好像是。

 他们每天在工地上转悠,看着那些请来的当地农民一层层地刨开土,唯恐他们一不小心就碰着了一些骨骸、器物,或者其它任何的蛛丝马迹,那可是他们的宝啊。

 果有“宝”出现,他们得立即收集、清理、筛选、分类、编号等。村上他们租用的民房二楼天台上的一堆堆残片、和屋内已经上架的复原器物,都是他们的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清理和修复工具一大堆,有些都不认识。器物也是多种多样,多数叫不上名字。

 这个是石铲那个是石钺,这个是玦那个是璜,一目了然。于是在纸片上写下发现的时间、地点,不忘备注“完好”二字。再用小塑料袋装好纸片,压在这些器物下方。

 那些残片,是豆还是杯,是釜还是鼎,他们拿在手上就要心中有数,最后用白石膏补上大部分的空缺,让人明了:当初这些器物大致什么样子,可以派什么用场。

 晚上,他们就住在工地边搭建的军绿色帆布帐篷里,看墓。每次是一个工作人员加一个当地农民值班,没有WIFI,4G不稳定,连手机都刷不了,只能看看清冷的月光,或者听听风划过树林的声音。稍远几十米,是当地居民的坟地,墓碑林立,乱七八糟。

 这样说来,简直就是单调、无聊,简直就是枯燥、无趣,甚至有那么一点点的恐怖。那么,以前大人们说的,大概是对的。

 可是,好像又不尽然。

 在村上的住处,楼上有个小房间让人大为惊叹——一张大桌子上,摊着一幅未完成的水墨画,上面压着笔墨纸砚等各种文具;墙上,张贴着已经完成的两幅作品,都是山水,有古意。

 我们见到的四个工作人员,身上的衣服,干干净净;他们的脸色,有浓浓书卷气的白皙,也有阳光赐予的黝黑,但无一例外,都透露出鲜明的安静,和稳重。


“到”墓笔记

作者:赵一兆

阳光并没有完全照过来,阴影处有几只癞蛤蟆瞪着我们。

它们的旁边,是4具紧挨着的古人的骷髅。那整齐的牙齿,那大张的嘴壳,那后凸的脑骨,那狰狞的表情,直叫人连连后退。它们有的平躺,双手侧放;有的侧卧,垂手而握;有的趴着,双手交叉——看起来,这些都是活生生的睡觉的形态。从骨头来看,这4个人体型不大,特别是膝盖骨,前面还是比较细,后边就一下白晃晃地凸出来,着实骇人;再连到双脚,脚趾骨与泥土混在一起,骨节已细到无法再进行剥离。同样,手指的骨节一样细,似乎一碰就碎。但是我们常说的“肚膀骨”的弧度与轮廓,却异常清晰,与X光的成像也没什么差别。

癞蛤蟆又跳了过来。真让人心惊。

这里是溧阳市上兴镇秦堂山遗址,距今6000多年,占地18万平方米,经七年审批,今得见天日。我们所站的位置,是一处墓穴。五位农民用工具一层层刮着墓坑壁,也在刨着墓坑底。给人的整体印象就是安静。

古墓、干尸、陪葬品,古墓丽影、盗墓笔记、鬼吹灯……无数词语曾经在脑中千万次闪过,却没有实在的感觉。今天,终于亲身感受,这种感觉,真是前所未有。

沿着边缘走,南博的考古学家戴着扩音器正给我们娓娓道来。他所说的,可与我们的固定认知有很大的不同呢。

最东边的那具骷髅,手下有一个纺轮,代表她是一名女性。

我以为墓葬姿势的不同会有地位的差别,他却说这几个人的姿势各不相同,仅仅是为了表明其身份,毕竟7000多年前贫富分化与社会阶层的不同并不明显。

我以为这两米深的侧壁上是龟裂形成的缝隙,他却说我们划分区域是为了判断其年代,从上到下分别为今人耕作块、商周时期块、新石器时代,因而不同程度上出现了具有特色的遗迹,比如墓葬、水井、灰坑、陶窑等等,“这对我们的研究非常重要。”专家说。

我以为土层只是简单的叠加关系,他却又说,随着人类的居住与迁移,有些土层会留下积淀的灰烬,有些会被木头之类的物体破坏,有的会因特殊原因而出现特殊状况。他们用C12放射追踪法,来测定植物种子,可以极其精确地得出具体时间。

光这些宏观的还不够呢,另一位南博考古学家也开始了他微观世界的讲述:

“这些都是我自己亲手做的复制品,原物都在南博那儿……”

猪形陶罐,可爱精巧而实用;杯壶,设计简单又耐用;

蛋壳陶,杯壁极细成绝技;斗,镂空花纹吸引人;

锅,设计极具人性化;腰眼釜,安装支架假乱真;

渔网坠,如今浮漂之前身;纺轮,体型很小风格多;

石锛,用途广泛又好看;陶器盖,依稀难辨其原样;

黑陶杯,研究多年终成功;原始瓷,源于商周引轰动……

这真是:堆堆破陶片,拼对粘贴再复原;件件展示品,标号编码讲究多。一个小型博物馆,就这样展现在我眼前,也映到我的心里。

是什么样的力量,让人类从远古走到今天?是什么样的定力,让专家们有如此深的研究?我想知道。

从这一刻起,当一名考古学家,成为了我的新梦想。
 

“考古笔记”之溧阳秦堂山

作者:童珺(母) 金童(子)

前一段时间,南派三叔的《盗墓笔记》风靡一时,我也成了一名小小的发烧友。什么秦岭神树”、 “云顶天宫”、“蛇沼鬼城”、“阴山古楼”,书中那一段段惊险而又奇妙的旅程都深深地吸引着我,甚至在多少次梦中我还梦到自己和“吴邪”、“王胖子”一起去历险、探秘。

为了这次考古我也做了一些小小的准备:首先是小刀,野外探险必备工具,还有主要是防止古墓里可能有突然冒出来的“粽子”,别怪我想象力丰富,这都是《盗墓笔记》看的,其次是放大镜,这是所有考古学家的标配之一。其实我想带的装备足可以装满一个背包,但为了避免老妈的啰嗦,还是轻装上阵吧!

“秦唐山,位于溧阳上兴镇,是一处距今约60007000年的人类活动马家浜遗址,其规模约有十八万平方米……”一位戴眼镜的叔叔向我们介绍,“今天,我们要考察的是一块面积约250平方米的探方,里面除了史前人类生活的遗迹,还有不少古墓葬。”“古墓,哈哈,果然是不虚此行啊!”我心里激动地想着。再看这位叔叔,年纪约30出头,戴着一副高度的近视眼镜,黝黑的皮肤、粗壮的手臂,丰富的考古知识被他信手拈来,可以肯定他一定是一位长期从事野外考古的专业人士。“待会一定要跟紧他,说不定会有什么惊喜。”我暗暗对自己说。

经过40分钟车程,我们的车停在了一处大河的岸边,这里好像是一个港口,大河里停满了各式的货船。“考古地点怎么会在这儿?”我疑惑起来。不一会儿,看到那位叔叔不知从什么地方拿出了“洛阳铲”,一下子所有人的考古激情似乎都被点燃了。小朋友都簇拥到叔叔周围,大伙跟着他沿着河岸向车子不能到达的树林深处走去。我环顾四周,两旁有许多的墓地,高大的树木遮蔽了天空,显得有些阴森,但一大拨人走在这条路上,嘻嘻哈哈的,怎么也找不到那种盗墓的紧张、恐惧的感觉。向里走了没多一会儿,一个大坑出现在大家面前,我探头朝里一看,“哇!真的有好几具骷髅在下面呢!”这时,换了一位文质彬彬的叔叔向我们介绍。他首先向我们介绍了之所以判断这处遗址的时间的依据是根据各个土层的年代测定。我这才看到,在大坑的四周坑壁上,画满了各种各样长短不一、弯弯曲曲的线条,让人眼花缭乱。“这是多大的工程啊!”那位叔叔对这些复杂的线条倒是很熟悉,他一会儿指着坑壁上的一个圆圈对大家介绍,这是几百年前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在门前所挖的一条水沟,一会儿又走到一条线下指着一块石头对大家说,这是几千年前原始人类生火烧东西形成的火烧土,等等,如数家珍。坑里有三四位考古工作者在工作,他们手拿小铲和帚子在一点一点地清理着,似乎怕漏过或损坏到什么。阳光穿过树林照在这块不知耗费了多少时间和精力挖掘出的大坑里,我突然觉得这些骷髅、古物,不再如书中描述和我想象中的让人恐惧,而真的是一件件承载着厚重人类文明的珍贵文物。

接下来,我们又了解了“洛阳铲”的使用方法,并尝试着使用它。我带的小刀和放大镜终于可以发挥作用了。当我用小刀轻轻挑开一块由“洛阳铲”挖自的地层深处的土壤时,一块小小的红色石头出现在大家面前。戴眼镜的叔叔告诉我们这就是“火烧土”,是几千年前人们生活在这里的依据。我用放大镜细细的观赏着它,脑海中仿浮现出几千年前人们在火堆前烧烤食物,唱歌跳舞的场景。

最后,我们来到摆放秦唐山遗迹考古发掘物品的地方,房间里陈列着几十件来自大坑中发掘的文物。南京博物院的专家爷爷耐心而又细致地向我们介绍起了它们:这是“纺轮”,古人用它来纺纱制衣;那个叫“釜”,古人用它来做饭……虽然很多我实在难以把它们和我们现在的生活物品联系起来,但我从心底里佩服几千年古人的智慧。让我印象最深的是,陈列室外一堆堆和陈列室里一袋袋,一筐筐的碎陶片,要知道,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些完整的物品,全都来自这些碎片,专家爷爷和他的同事们不知道花了多少个日日夜夜才能复原出一件完整的文物。看着眼前这位精神矍铄的专家爷爷,我的心里真的有种说不出的感动。

秦唐山考古我没有收获想象中的惊险和刺激,也没有看到南派三叔笔下那些价值连城的宝物,但也许这就是真正的考古,像那位长期在野外工作的戴眼镜叔叔,像那位知识渊博而又心灵手巧的爷爷,像我看到的一位位考古工作人员,繁重、细致之后展现给人们的是一段人类文明的灿烂、悠长。

 

奇妙的考古之旅

作者:苗欣妍

“苗欣妍,周日我们去考古哦!”什么?考古?考古会不会像电影《盗墓笔记》里一样惊险刺激?会不会遇到鬼?会不会挖到骷髅或者宝藏?……想到这,我又害怕又激动,期盼着快点开启考古之旅。

终于出发了,一路上阳光明媚,鸟语花香,一派生机勃勃,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阴森可怖,我不免有点失望。没多久,我们就来到了上兴秦塘山,这里古木参天,树影婆娑,一位叔叔把我们领进了一间小房子,里面摆着一个个竹篓子,篓子里装满了奇奇怪怪的陶片,叔叔指着这些陶片开始介绍它们的来源和时代,大家全神贯注地听着,我似懂非懂……

他又把我们带进了另一间房间,里面放着一些经过修复的文物:罐、瓶、杯……在叔叔的讲解之下,我仿佛看到了古人们制造这些东西时热火朝天的场面,也仿佛看到了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的情景。

紧接着,叔叔把我们带到了考古现场,只见一个长方形大坑敞开着肚子,里面有些骷髅骨架或半露着或隐约露出痕迹,骷髅骨架有大有小,有完整的人体骨架仰面躺着,有零散的骨头遗落在坑里。我一点都没觉得害怕,专心致志地听南京博物院考古专家滔滔不绝地介绍着:“这是……”专家的介绍似乎又让我穿越到了古代。

“你们想亲自体验挖掘文物吗?”考古专家一问,大家欢呼雀跃。在专家的指引下,我们用专业的工具开始挖掘“宝贝”,大家开展地毯式搜索,却一无所获……

虽然这次考古没有我想象中那么惊险刺激,没有收获奇珍异宝,但我知道了人类历史的奇妙和悠久。奇妙的考古之旅,为我打开了另一扇大门。


秦堂山考古遗址记行

作者:朱相玉

溧阳山清水秀,物华天宝,自古就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初夏凉风习习,乘车前往溧阳上兴秦堂山考古遗址,沿着蜿蜒的乡道前行,路两边水田稻苗青青,麦子正黄,想着此行的目的,古人又是如何生活的,不觉进入古人不识今日月,今日明月照古人的冥想阶段。

峰回路转,树影斑驳,芳草萋萋,沟渠纵横,领队说我们已进入遗址核心区,下得车来,一条三米余深的水壕横在眼前,也许应该叫水沟吧,一个壕字,突显了它的防御功能,这是古代先人抵御野兽的设施,沟底露出水面部分有白光闪闪,那是先人吃贝类留下的贝壳,就倾倒在水壕里,六千多年过去了,人不见,壳犹在。

我们到了考古工作室,一个纺轮,一把石刀,一釜一鼎,看着这残缺的劳动生活工具,想起先人的劳动场景,中间夹杂一些清代的瓷片,工作人员说,这个地方从六千年前就有先人生活过,直到大概清康熙年间,都有人类活动的痕迹。工作人员拿起纺轮,纺起棉线,线儿颤颤,悠悠所踪,是古似今。

水草丰美,绿树成荫,小路深深,我们到达了古人生活的核心区,看着土丘,小树,想着古人的生活,在六千多年前,他们已经会烧制陶器,种水稻,使用工具,看着开挖出的一处古人类生活遗址,古代先人的骸骨静静的展示在你的面前,有平躺,有侧卧,似乎在诉说,南京博物院的专家告诉我们,通过他们的研究,我们的人类并不一定经历了母系社会,但可以看出秦堂安遗址古人类社会已经有了劳动分工,社会财富比较分散,我们又看到一层一层的人类活动堆积层,每一层都记录着一个时代人类的活动,考古人员在小心的一点一点掀开它们神秘的面纱。

在历史面前,个人都是渺小的。我们人类发展了几千年,很多的劳动工具上个世纪我们还在使用,在中华大地上,有无数的秦堂山遗址,有无数的先人刀耕火种,顽强拼搏,保留中华民族的火种代代相传,今天我们考证古人的生活,明天后人也会记起我们的贡献,当前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航天探海,人类科技进入大爆发的时代,思古人,策自我,中国梦,正当时!

 

相关热词搜索:文章精选

上一篇:迎“六一”,“春晖朗读.陈云秋童话故事会”隆重登场
下一篇:考古探秘优秀文章精选

版权所有  2001-2012  溧阳市图书馆 http://www.lylib.net.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资料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方式转载,复制,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中国江苏省溧阳市育才路55号  |  邮编:213300  |  电话:0519-87282838
】  【苏ICP备11034341号

苏公网安备 32048102000330号

返回顶部 用户问卷调查 加入QQ群
关注溧阳市图书馆微信公众号,享用随身的图书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