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遗存

首页 > 溧阳印象 > 文物遗存 > 列表

寿星渡
时间:2008-12-25 16:28:51   作者:   来源:    点击:

    溧阳城东北20多里路,有一个古老的村落,地名寿星渡。
    早年,寿星渡是长荡湖南畔湖滩地上的一个渡口,上黄一带的人进溧阳城,20多里路,都是河堤塘埂,必经寿星渡,然后走埭头的舍头桥。
    寿星渡,是个古老的渡口,30多米阔的大河,南北流向。传说早年有一个眉清目秀的年轻人,撑只木船来到渡口,为大家摆渡。他起早摸黑,风里雨里浪涛里,春夏秋冬,寒来暑往,他的须发也都白了,还天天摆渡,时人感恩他,就称这渡口为寿星渡。
    日早岁长,寿星渡口人来人往,忙忙碌碌,于是就有了歇脚的茶馆,卖吃食的小铺,慢慢就在渡口西岸边的一带状高堤上形成了一个自然村落。据说,早先迁来安家落户的是坡圩里的王姓人家,坡圩里在寿星渡西南向1里多路。后来,寿星渡有了广货店,有了豆腐坊,有了三五爿茶馆。茶馆里开书场,说书人讲三国争霸、杨门女将、四郎探母,也讲弄神弄鬼、红娘故事。茶馆里也开赌场,掷骰子,里三层,外三层,人压人。歇脚吃茶听书掷把骰子的大多都是过路人,是当时的大众文化活动,也算是当时的文化消费。
    寿星渡,河深水阔,人们摆渡风险也大,重物更难过河。
    据说在寿星渡口曾经建过一座桥,是木桥,木桥经不起风浪,三年修两头,有一年发秋大水,河里水打旋,木桥也摇晃,深更半夜里,木桥倒了,桥柱齐崭崭断了,桥上的木板也冲走了,天亮了,村里人齐聚在 河边感叹:夜不倒屋,日不倒桥,天不灭曹啊!
    木桥倒了,寿星渡又变成渡口。
    清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溧阳知事陈鸿寿主持编著的《溧阳县志》里记载:桥粱,东北路,寿胜渡桥,距县城二十五里。县志里没有记载建桥年代,可能桥还未建成,其实就是编县志的当年,也就是清嘉庆十八年。据考证,清嘉庆《溧阳县志》上的寿胜渡桥,就是寿星渡桥,也没有记载是木桥还是石桥。
如今,寿星渡村上八、九十岁的老人,也时常回忆起祖辈故事和亲历亲闻。
    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寿星渡村民倡议在大河上建桥。之前的101年之间,清嘉庆时建的寿胜渡桥,不知何年何原因毁坏,是洪水天灾冲毁,还是洪杨造反拆毁?重建寿星渡桥,民国三年开工,做了五年才竣工。建桥的资金都是募捐筹集的,出10块银洋钱以上的就刻石留名,出资最多的刻在最前面。当时请来上海青浦的一班石匠,造桥石料也都是从青浦运来的天子石。桥建成了,是单孔石拱桥,像长虹,横卧在大河之上,也许是青浦石匠遵循水系规则,有堵上游来水、护下游田地的想法。古时,江南水乡河网纵横,人们为了农耕,就得渡船,渡船不便,于是就架木桥,木桥不固,于是就造石桥,木桥只是几根桥柱在河里,利于泄洪,石桥却要在河里筑石拱桥,旱时可截水,涝时滞洪水。于是就有了一条河流从上水头到下水头,也就是从上游到下游的约定俗成的造桥规矩。这个规矩就是按当地洪涝水头,确定石桥孔的多少和大小,桥孔多了大了,下游就涝灾,桥孔少了小了,上游就涝灾。在桥的西首,高耸一功德碑,石碑上密排名姓,还有众多名姓在石碑之外,桥正中,刻石“迎秀桥”三字,石拱券内顶,嵌入一块四四方方的天子石,称龙门石,龙门石上高浮雕“龙飞鲤跃图”,图上着色,深绿,按龙门石时,一位青浦老石匠焚香化纸,念念有词,神乎其神。
    桥名“迎秀”。秀,南唐文字学家徐锴曰:禾实也,有实之象下垂也。桥名似乎蕴涵着人们迎来美好结果的寄托。
    传说,寿星渡桥南30步之内,桥北30步之内,人落水不会淹死,就是从河里捞起来没气了,放在水牛背上或者放在锅底上吁一吁,水吁出来了,就有气了,就活过来了。有一年,大伏天,天干地焦,寿星渡村里13筒水车从大河里车水救水稻,每筒车上有6个男人,喊嗓声声,此起彼伏,不知谁家的一个小男孩掉到河里了,13筒车水的男人齐唰唰冲下河去救小男孩,半天半日,小男孩影踪也没。都说离桥远了,离桥远了……
    早年,寿星渡有七熹堂,在桥西的南侧。传说,村里有一孤身女人,长得清清秀秀的,不知是守节还是未嫁,女人在昏暗低矮的老屋里摇棉纱,白天摇,夜半也摇,从青丝摇到白发,女人积蓄一生摇棉纱的钱,做了4间祠堂,祠堂正门东向,面河,祠堂也不显眼,木料也不粗大,也无雕花刻字,正中供上祖宗牌位,是这位女人的祖宗,也是这位女人一生的寄托。七熹堂建成了,女人也老了。那年冬天,大雪,女人来到渡口,渡船过了河,上了岸,回头看一眼七熹堂,就消失在河东岸的雪野里了,后来,寿星渡人也忘却了女人的姓氏年庚,也不知女人的血脉宗亲。20世纪40年代初,日本鬼子从凼山上下来抢掠,放火烧寿星渡的房屋,男女老少都逃进村边的杂树乱草丛里避难,七熹堂也未能幸免。
    在桥西的北侧,有观音堂,三间木构瓦屋,正门东向,面河,观音堂里曾挂有观音菩萨木刻像,初一月半,周边村落的女人们都来聚会烧香祷告,求子求福求平安。20世纪50年代,观音堂做了小学堂,寿星渡的一茬茬学童就在观音堂里启蒙。
    历史上,寿星渡的王姓宗族也出过人的,在坡圩村,有王家大公堂,公堂正门匾额“德贤堂”,正厅中堂两侧粗壮抱柱上有楹联,左侧:三槐世泽,右侧:两俊家馨。三槐是指王家有三大家族:一写王;一写黄,同音;一写冯,冯的繁体字中也有王。两俊是指王家出过两位俊杰之人。一俊王开保,有说中过举人,也有说中过进士,有点驼背,辞官回乡后倡导乡风,不准赌博,年轻人不准进茶馆,耕读传家。二俊王裕生,据说做过河南布政使,相当于今天的省长,也不知哪个朝代了。据说王裕生与大公堂的主人是同父异母兄弟,只是王裕生是妾所生,俗话:小妈妈儿子。传说王裕生从小忍气吞声,与生母相依为命,后来,为感念母恩,建起了节孝祠,以追念母亲贞节,训导后辈孝义。寿星渡的王姓长者说,他的族里有25代了,也有500多年家史了。
    到了1978年,民国三年(1914年)建的寿星渡“迎秀桥”就拆除了,算一算,寿星渡“迎秀桥”也只有64年的历史,40多米长的跨河桥身,桥洞石拱券也是好好的,3米多宽的桥面,桥面石台级还是好好的,拆的理由就是阻挡上游水,不利水下泄,还有不利水运。老人们说,那年秋天,稻也收了,说是要拆桥了,一班拆桥的人就来了,寿星渡的男女老少都齐集在河边,男人们捏着吃完的饭碗,女人们抱着吃奶的小孩,年纪大的人时不时咳嗽一声,人们的心里好像都空落落的,一块块天子石被钢钎撬空了,有的也撬断了,运走了,也不知运到哪里去了。
    寿星渡石拱桥拆了,又在原址上建起了一座双曲拱水泥农用桥,29年后的2008年7月,又拆了双曲拱水泥农用桥,正在建桁架式钢筋水泥桥,厚重的桁架,东西向平架在河的两岸,30多米阔的大河,也有了港东大河的名称,清清的河水,北通长荡湖,南连中河而入宜兴荆溪。
    如今,桥西岸的寿星渡自然村,也有近百户人家了,还是王姓居多,属上黄镇坡圩行政村。港东大河西岸边,一条南北向的沿河石街路,青石板块铺筑,约有近百米长,光滑的石块,可见岁月的悠长,石街路的石缝里,长出了一簇簇一蓬蓬不知名姓的青草,石街路西侧的老屋也拆得难寻当年痕迹了,老屋基上新建了一排排农家楼屋,还是东向、面河、面桥,屋前屋后屋侧边,散落些青石构件,有高高的石鼓墩子,有厚厚的墩磉石板,有雕祥云刻瑞兽凿吉草的倚门石……有的据说是明代物,有的是民国物。石街路边的七熹堂,仅剩一角山墙了,墙内还存有半爿排山,细小的木料有烧焦的痕迹,可见筑堂女人的甘苦艰辛,也可见日寇留下的累累恶痕。观音堂遗址上,已是荒草凄凄,藤蔓爬地,瓦砾杂陈,惟剩三二块门石,有好事者把门石搭架起来,不也是一点念想吗?当年建桥的功德碑也在20世纪60年代破四旧时粉碎了,碑上密排的名姓和碑外的众多名姓也都消失了,淡忘了。
    人们似乎也淡忘了民国三年造的寓意美好的“迎秀桥”桥名,当地人还是说寿星渡桥,无论木桥、石拱桥、双曲拱水泥桥,还是钢筋水泥桁架桥。那块雕刻“龙飞鲤跃图”的龙门石也不知去向了。寿星渡的老人们说,这块龙门石是寿星渡桥的魂,也是寿星渡的魂啊。

点击可以查看大图

点击可以查看大图

点击可以查看大图

点击可以查看大图

点击可以查看大图

点击可以查看大图

点击可以查看大图

点击可以查看大图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隔栏红屿
下一篇:炉头

版权所有  2001-2012  溧阳市图书馆 http://www.lylib.net.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资料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方式转载,复制,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中国江苏省溧阳市育才路55号  |  邮编:213300  |  电话:0519-87282838
】  【苏ICP备11034341号

苏公网安备 32048102000330号

返回顶部 用户问卷调查 加入QQ群
关注溧阳市图书馆微信公众号,享用随身的图书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