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遗存

首页 > 溧阳印象 > 文物遗存 > 列表

溧阳沙涨村:全球偰姓发源地
时间:2009-05-14 17:15:47   作者:   来源:    点击:

一、有一个古村名沙涨
    这是一个看上去普通,却与众不同的村庄。
    沙涨村坐落在溧阳市溧城镇北郊。村子不大,方圆约一公里,村里住着170多户、600多人口。绝大多数人家依然住在几十年的老屋里,新造楼房屈指可数。成片的老屋,斑驳低矮,沉淀着岁月的痕迹。
    村里有两个“多”,一是古树多,一是石刻石碑多。高大蓬勃、浓荫密布的榉树、朴树随处可见,一两抱粗的不下十棵。老人们回忆,解放初,村里有十多棵大树,粗达数抱,为了对国家作贡献,村民们忍痛砍了上交。村里大大小小的通道上铺着巨大光洁的青石,据说,解放初青石数量更多,大道上铺得相当平展。房前屋后,不时可看到刻着模糊字迹的石碑,横七竖八地躺卧着,成了老人小孩蹲坐小憩的“凳子”。
    村里有一条较宽的主干道蜿蜒通向村外,道边有两处古代建筑留下的石柱、石门槛、门臼,从石柱相距之宽,可以想见当年宽大的门楣。

点击可以查看大图
 
    距村半公里,有一片茂密青翠的大树林,绿树丛林中,竟站立着十多座保存完整的石兽、翁仲(见左图 ),文武官员分列两旁。老人们介绍,在他们的记忆中,当年竹林占地达十六亩,喜雀、白鹭成群。
    在漫长的时光里,大树林一直是个森然神秘的所在。抗战时期,日寇进村扫荡,树林成了村民的避护所,鬼子来了,村民就躲进树林深处,鬼子在树林外转几圈,始终不敢进。等鬼子走了,村民又安全回村。大人小孩只知道这里是“祖坟”,至于这片墓地的主人到底是谁?谁也说不清。
    对于村民来说,与墓地之谜同样不可解的还有他们共有的姓氏——偰(xiè)姓:我们为什么姓这么奇怪的姓?我们从哪里来?我们的祖先是谁?

点击可以查看大图


 
    二、一副墓志铭揭开千古之谜
    开启沙涨村秘密的,是一个重要的文物遗存:一块元代墓志铭。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村民在大树林里发掘出一副保存完整的墓志铭,认出其中有一个“偰”字,知道是祖先之物,便砌于墙中藏匿保护起来。改革开放后,墓志铭由县文化馆保存。限于条件,墓志铭存入库房,没有人加以考证。九十年代,溧阳筹建博物馆,开始整理清点库存的石刻件,墓志铭引起了溧阳市文物工作者的注意,经过对碑文的仔细研读,确认其年代为七百多年前的元代,墓主人名“合剌普华”。随着这块墓志铭的被解读,文物工作者锲而不舍,追根求源,终于解开了关于村落、关于偰姓、关于偰氏家族的一连串千古之谜。原来,他们的祖先有许多是为国征战沙场、屡建奇功的大功臣,远在唐以前,他们祖先的身份就是“皇亲国戚”,他们的祖上曾经代为国相,一门八进士、两尚书。
    沙涨村不同凡响的历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与重视。
    首先是有知识、有文化的后裔们,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整理家族资料,抓住各种线索寻找同宗同族的同胞。进村的访客渐渐多起来,不仅有参观者,还有研究者;不仅有安徽、山东的,还有大洋彼岸的美国学者。
    2002年9月4日,两鬓斑白的韩国老者偰在植先生风尘仆仆赶到沙涨村,他在《中国人物志》上,发现偰氏祖居地在江苏溧阳,便由译员陪同,从汉城起飞,几经周折来到沙涨村祭祖。
    在当地文物部门的不懈努力下,1998年,沙涨村被列入“溧阳市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沙涨村升级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三、文韬武略老祖先
    偰姓、偰氏家族,乃至沙涨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
    新疆吐鲁番盆地,居住着一个由蒙古高原迁入的古老民族回纥族,即今维吾尔族,这个部族,在唐代走出了一位深明大义的英雄——暾欲谷。暾欲谷是回纥族突厥部可汗的大臣,与可汗是儿女亲家。暾欲谷深得可汗信任,被任命为回纥宰相。暾欲谷出嫁的女儿也是一位巾帼女杰,曾在族中大乱之际,率众归唐,唐玄宗赏赐并封为宾国夫人。
    唐中叶,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回纥族受到朝廷召唤助国讨贼,“深沉有谋,老而有智”的暾欲谷,率领族内精兵强将,征战沙场,有力地支持唐军平定了安史之乱,受到唐王朝的册封。回纥族三换可汗,暾欲谷屡次为相,直至120岁寿终。
    暾欲谷的子孙们继承他精忠报国的遗志,在国家民族统一大业中屡立战功,显示出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能。他的子孙克直普尔、岳弼、亚思弼、撒吉思等,在国家危难之时,代建奇勋,皆为国相。子孙仳俚伽普华勇杀叛敌,偕众归附蒙古帝国,年十六,世袭国相。子孙岳璘帖穆尔随从成吉思汗、忽必烈征讨山西、陕西、宁夏一带,战功赫赫,深受重用,升为“大断事官”。
    合剌普华是暾欲谷的后代子孙,也是元军中深谋远虑的勇将,伐宋时,他主粮响之供,领兵五千,所向披靡。1284年,他率部至广东,在道中遇剧盗,为国殉难,时年三十九,官至嘉议大夫、广东道都转运盐使。合剌普华殉难后,1318年,赠通议大夫、户部尚书,追封高昌郡侯。1334年,加号“守忠全节功臣”,谥号“忠愍”。合剌普华死后,曾葬于山东。
    合剌普华生二子。长子为广德太守,官至通议大夫、副都元帅,他在溧阳沙涨村购置土地,把父亲合剌普华的墓从山东迁到溧阳。为了纪念祖居地漠北高原上的偰辇河,他以河名首字为姓,改自己的姓名为“偰文质”。从此,子孙们世世代代延用这个姓氏,直到今天。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沙涨村发现的墓志铭,就是偰文质亲自为父亲合剌普华刻造的。

点击可以查看大图(合刺普华墓)

    可以说,合剌普华是第一个“到达”溧阳沙涨村的偰姓始祖。而偰文质既是始用偰姓的第一人,也是寓居溧阳的第一人。偰文质买地葬父后,即定居溧阳,他的五个儿子也都跟着迁居溧阳。偰文质卒于溧阳,葬于祖坟。数百年来,偰姓族人生息繁衍,一部分在沙涨村生活,世守祖茔,一部分走出沙涨村,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据已知的线索,在云南、山东、安徽、江西乃至韩国等都有后裔。不管他们走到哪里,走出多远,他们的祖居地都是溧阳沙涨村。
    有意思的是,这个家族在北方,在改姓之前,是以开疆拓域的战功见诸史册,而在东迁改姓后,则更多在科举考场上创造奇迹。
    偰文质生有五子,元延祐二年之后的十六年里,科举考试每三年一科,偰文质的五个儿子和一个侄子,每科中一名进士,时谓“五子登科”。长子偰哲笃首科即中进士,后官至淮南行省左丞、吏部尚书、参知政事(副宰相)。沙涨村旧时有“五桂坊”的牌坊。
 点击可以查看大图
(五桂坊)
在合剌普华的墓志铭中也有一段记载:“延祐设科后,凡六举,公六孙,举辄取一人。唐宋盛时,儒家世科,未有如偰氏一门兄弟之盛,天下传为美谈。”
    偰哲笃生有十子。第五个儿子偰斯官至礼部尚书、吏部尚书。《元史》载,他任宰相数月,以年老致仕。他与其父偰哲笃并称“父子两尚书”。现在,沙涨村合剌普华墓旁,存有偰哲笃、偰斯之墓。
    据史料统计,偰氏家族在元代和唐朝前,总共一门八进士、两尚书、七宰相。
    偰姓后裔在元代有一支入居高丽,也代代科举及第,封官晋爵,深受高丽王的优待和重用,多人官至宰相,并多次以使节身份入京朝贡。
    四、保护、开发的价值与可能
    岁月如水不留痕。沙涨村的先祖本为回纥人,经过七百年的悠悠岁月,偰氏后裔身上,不管语言、外貌、着装,还是生活习俗,已经很难找到少数民族的痕迹。但是,祖先留给他们的精神财富,依然滋养着他们,老支书偰恩莲说,他们村的孩子读书都很好,高考录取率远远高于其他村。
    近年来,偰氏后裔不管在本地,还是在外地,都以祖先为荣,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共同为保存、修复祖先的遗存作贡献。
    经过村民的努力,大树林下的墓地得到了初步整建。全村人筹资两万多元,在墓地建起了“尚书亭”,那块文物级的“墓志铭”经过修复,镶嵌在尚书亭中,得到妥善保护。

点击可以查看大图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洙汤
下一篇:蒋塘

版权所有  2001-2012  溧阳市图书馆 http://www.lylib.net.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资料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方式转载,复制,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中国江苏省溧阳市育才路55号  |  邮编:213300  |  电话:0519-87282838
】  【苏ICP备11034341号

苏公网安备 32048102000330号

返回顶部 用户问卷调查 加入QQ群
关注溧阳市图书馆微信公众号,享用随身的图书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