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遗存

首页 > 溧阳印象 > 文物遗存 > 列表

白云回望石屋山
时间:2009-08-19 16:06:57   作者:   来源:    点击: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石屋山,区区海拔60米,却因丰厚的文化内涵而古今扬名。《石屋山歌》云:野夫扶杖得宽容,石屋山头听暮钟。“林静水流声,月寒孤鸟鸣。寺空风落叶,幽寂见性灵”、“一缕白云自今古,春来挂遍涧门松。”这些优美诗篇不仅描述了石屋山独具魅力的风光山色,而且道出了其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她的闪光与荟萃是任何光环都无可替代的。
    历史的变迁,人类的进步,已赋予这山峦、潭水、草木以恒久的人文关照。石屋山,生我养我的一方厚土,她是一位历尽了岁月的沧桑,额头注满了智慧和哲思的老者;走近她有我们阅读不尽的思想,吸纳不尽的灵慧,观赏不尽的奥妙;走进她的怀抱,亲近她的智慧和博大,满目的景色,都在我们深深的感悟中,空灵成一种境界,一种禅意,一种脱俗,一种空蒙。在我仰望的目光里,她愈加深邃、高耸、厚重、俊美。
                                                               诗意栖居
    中华博物编辑的《中国古代地名大词典》记载“石屋山,在江苏溧阳县南七十里,接安徽广德县界,《建永志》山西有铸剑坑。”《景定建康志》:“建康府的境域,溧阳县宣城以湖东北岸为界,与广德以石屋山分流为界。”《水经注》载,“因以石屋命名……”。
    石屋山,坐落于苏皖交界处的溧阳市社渚镇,绵亘逶迤了数百里的天目山脉因此戛然而止。走近石屋山,仰望辽阔澄澈的天空,凝视明澈洁净的水库、静观从容自在的林木,品味丰富独特的人文景观,石屋山的一切在恍惚中与天、地、人融为一体,就像冥冥之中一双窥探万物的眼睛,目光所及,都会被她吸入,消浸在她绵长柔美的意境里。
    历代游览咏颂者甚多,《石屋古冶》云:野望多奇峰,峰形平似屋。屋角双青插远空,屋中冷焰何潜伏?忆昔阖闾真英豪,偶来望气一凭高。石骨嶙峋势欲裂,光芒万张不敢韬。咄咄大呼欧冶子,齐金楚铁扶舆美。几年锻炼几年成,壮心岂惜截发指。发硎魍魉争遁形,炎烟赫赫声铮铮。衔英铭玉曜秋水,莲花时傍雪花明。盘绕滩头忽飞去,蛟龙变化云雷惊。呜呼!干将莫邪孰仿佛,雌雄未许拘神物。阖闾已逝剑亦往,青山不改当年色。狂歌醉佩倚长天,藏峰且自安吾拙。
    《石屋幽栖》云:柴扉无客昼长关,石壁藤萝手自攀。鸡犬不闻啼鸟歇,一泓寒水自潺湲。采得丹砂种石田,青山屋下即壶天。一声老鹤叫云外,知是煮茶生白烟。
    石屋山虽然没有华山一般的险峰,没有黄山一般的奇松,没有庐山一般的云雾,但又独具风韵,那自然天成与人文地质交相辉映,不由你不望而叹服!这里山路陡峭,乱石为道;溪水婉转,或畅或堵;古树翠竹,山藤缠绵。我们的心灵同样会被这里的奇山异石,青松翠柏,无名山花,叮咚流水抚慰着,荡涤着。是的,石屋山的美,美在内涵!她是一首高雅、深奥的诗;她是一幅多彩、神秘的画。石屋山的内涵,也会像四季美景一样,与时俱进,常变常新。
    石屋山春天的花朵更装点着这里像无数册书本整齐码放着的悬崖,悬崖壁立于烂漫着花朵的沟壑,一片片花团锦簇,一片片姹紫嫣红,处处是野果,春桃夭夭、桃涧流红;仲夏蓊郁的绿荫是生命力泼墨而成的浓彩,偶尔一两株迟到的不知名的花儿,使这绿更显得非同一般,夏风习习、清凉怡神;深秋的红叶是生命激情燃烧的火焰!深深浅浅的红色,衬托得那些历亿万年而来的峰峦叠嶂,秋叶飘零、宁静旷远:山风呼啸,阵阵松涛传唱着不朽的动人传说和鲜活故事,冬雪皑皑、幽深素雅。一石有一石的内蕴与张扬,一树有一树的生存细节。千姿百态,争奇斗艳,险隘峭壁,引人入胜。近赏白云绕胸,俯瞰幽谷深壑。如驾银鹤翱翔,似乘彩云飞翔;或踏云梯而攀援,体会步步登攀的妙趣,享受险隘风光的奇绝。以及那空山幽径无不让我们暂时停止凡尘的缠绕,冼涤周身的伤痕,寄托无法安静的心灵,给久居于喧哗闹市的心灵以禅境和净化,慰籍和陶冶。上世纪七十年代开门办学学医时,我们一班中学生在石屋山上就采得七八十种中草药;难怪每年春暖花开时节,不但殷桥、社渚、河心的中小学要组织到石屋山春游,她也是安徽梅渚、定埠的师生踏春的首选地。
    山里的清晨,静得出奇,溪声鸟语分外悦耳。空中纤尘不染,一缕蓝蓝的炊烟袅袅地升腾。东方碧蓝蓝的天空,在靠近地平线那儿横抹着一道直直的银光,把天和地区分开来,徐徐地上下扩展着。忽而,从天地的缝隙里撞出了一条咖啡色的光带。殷红的太阳笼罩在一层层暗紫色的薄纱里,轻轻地撩起这紫色的面纱,露出好那红红的面庞。这红色的朝阳和银色的月光,满天的彩霞,殷红的朝阳,浩大的绵绵云海,构成了一幅极为壮丽的天然画卷。新世纪成立的江苏新农村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更以浓彩淡墨点缀出石屋山的神韵---千亩福鼎大白茶盘绕山腰、千亩花木花团锦簇、千亩经济林苍翠挺立、数百亩的饭塘和楼塘两个水库波光粼粼犹如楼里的两个巨型反光板。
    白云随人来,翩翩疾如马。石屋山,是一座不张扬,不矫饰;内秀中透着一种风骨的山脉。千万年积淀的文化内涵,丰富了这一方厚土,纯朴了这一方民风。
                                                                  剑池风云
    石屋山之所以让历代文人骚客仰慕凭吊,无不与欧冶子的名字紧紧相连。被誉为“千古绝作”、“海内奇书”颇受后世称道的清初顾祖禹所撰《读史方舆纪要》正文?卷二十南直二载:“又石屋山,在县南六十里,相传吴王使欧冶子铸剑处。
    欧冶子是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越国人,是中国古代铸剑鼻祖,善铸造兵器,史载他为越王铸了湛庐、纯钧、胜邪、鱼肠、巨阙五把稀世铁剑,欧冶子的三长两短五把利剑,锋利无比,一般人遭遇到这五把剑就有性命之忧,所以后世把各种危机人生命的风险称为三长两短。“三长两短”这句成语,究竟是来源于棺木还是欧冶子所铸的“三长两短”五把剑因此无需考证?
    欧冶子诞生时,正值东周列国纷争,楚先后吞并了长江以南45国。越国就成了楚灵王的属国。楚、吴、越三国分居于长江中、下游,为争霸天下,多年来兵戎相见,战争不断。因南方地域河渠众多,水网纵横,故这三个国家的军队多以步兵为主,以水陆两栖作战见长。步兵所需要的是适于近距离拼杀搏斗的短兵器,而剑正具有锋利而轻便,能直刺又可劈砍的特点,开始受到重视,并迅速得到发展。
    楚王以楚国的一些稀世珍宝,礼聘欧冶子铸铁剑。欧冶子奉命后就带着妻子朱氏、女儿莫邪和女婿干将,到苏浙皖闽一带名山大川遍寻适宜铸剑之处。欧冶子一行跋山涉水翻阅了天目山的一座座山岭,都没有找到和合适的地方,楚王的诚意和盛情时时刻刻催促着欧冶子,一路西行,眼看就要从越国进入吴国,他心急如焚,越是焦虑越是难以找到方理想地,找不到铸剑场所,岂不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英雄无用武之地啊,他们在一次次失望后来到仙山脚下的上泊小村口歇歇脚,抬头西望在烟波浩渺中,有座孤岛孑然而立,似乎在向他们招手,欧冶子急忙找来渡船,划到了鱼墓墩,从小岛的西面登上了石屋山,欧冶子立马前前后后上上下下查勘了个遍,此山座吴朝越,形如石屋,两角有青峰直插云天,三面环水,南连岗峦,远离村落少受外界纷扰,古壁挺秀,烟树郁蟠。山中有股金铁之气潜伏其间,再看山上石头好象势欲裂开,耀眼的光芒从中透出,尽呈褐赭色,看到这铁锈色,欧冶子就像遇到了知音,今人可知道商朝的铁器,仅限于刃,那都是用陨铁石铸成的铁刃青铜铖。作为当时已经能够纯熟运用冶铁技术的天下第一人,欧冶子当然慧眼识珠,不会轻易放过这踏破铁鞋无觅处的风水宝地。
    欧冶子在石屋山住了下来,他首先选好炉址、淬火池,便以此为中心因地制宜在山顶和山腰凿出了五六十个石墩做砧,至今这些石砧大部分仍依稀可辨。欧冶子用兽皮做风箱,用竹筒做管子,鼓风吹火,轰隆隆的声音惊动了天庭,太乙金星等神仙都下凡到石屋山来看他冶铁铸剑。一天天过去了,一年年过去了。欧冶的宝剑尚未铸成。那剑总象缺点火候,少点灵性。一天,欧冶悟到了什么,他割下自己的头发,剁下自己的手指投入炉中!这一投可不得了——只见炉中光焰万丈,火焰直冲九霄,炉中的铁水奔涌而出,铸成的五把宝剑化成五条金龙,铮铮有声地飞了起来,吓得山上的飞鸟走兽纷纷奔逃。这五条蛟龙绕山头盘飞了一圈,直奔天上的北斗星、牵牛星而去,天空中隐约传来了惊雷的隆隆声,祭拜了天地,开炉铸剑。当炉火红彤彤之时,天上的百位神仙又赶来看热闹。
    石屋山山顶的铸剑遗坑和50多个石砧始终不渝默默坚守着欧冶子的神奇,烽火狼烟早已成为古代历史,而二千多年来人们追寻欧冶子和石屋山的足迹却从未间断过,吟诵起从前人留下的诗词歌赋似乎历史就在眼前。《石屋古冶》谁令欧冶子,成此百炼钢?爪发投烘炉,紫雾攒飞芒。结为双芙蓉,秋水涵清霜。不得君子佩,风尘宁自藏。《石屋山观铸剑坑》石屋山凝古铁精,森森壁立攒刀兵。想当鼓韛发籥时,太乙下瞰雷霆鍧。古人专精攻一技,气焰直欲通神明。世无风胡薛烛眼真赏,嗟尔何处呜不平?兹山非丰狱,亦复非延平?每愁夜静风雨急,涧泉呜咽流金身。欧冶子,何英灵!《石屋山寻欧冶子旧迹》古木苍苍碧水流,犹传名剑响千秋。藏将玉匣惊风雨,化去神光作斗牛。术点蛟龙留楚泽,气吞泉石压吴邱。《欧冶子铸剑石屋山》龙泉化后草如烟,片石寒潭碧落天。何处更寻欧冶迹,斗边紫气二千年。
                                                                         白云古刹
    石屋山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绿荫蔽日翠光浮,白云悠悠境界幽。走近她你就能在这氤氲着禅境异趣的氛围里,聆听来自大自然那遥远的天籁之音,体感那来自远古的异趣,暂时忘却红尘的烦忧,是一种何样的超脱尘埃与缥缈啊!
    历史发展到了今天,悠久的历史,浓厚的文化积淀,使石屋山不高而高,不大而大,成为当地和周边地区人们心中精神的寄托、文化的象征,每年一度的石屋山庙会,一直延续至今。每逢农历七月三十庙会期间,大车小辆,络绎不绝,人们总是纷至沓来,游玩焚香,燃放鞭炮,祈福、求财、盼平安。瑟瑟秋风中石林与秋水相映,红叶与蓝天益彰,别具有逸趣的秋色秋韵中有些疲累的心魂欲醉欲仙,也有些飘飘然了。
    雄刹依岩结,名从欧冶来。梵天唐相古,龙象晓峰开。饥鹤依时至,行云宿栋回。沉思三十载,魂梦到徂徕。走进白云寺,黄墙碧瓦,雕梁画栋,经声琅琅,青烟袅袅。掩映石屋山顶的白云寺里法器的敲击声余音袅袅,空寂的木鱼、悠远的磬、朴拙的鼓还有清脆的铃声,时快时慢,伴着喃喃的吟唱,让人不免感怀起陶渊明辞官归隐的生命流程里,远离红尘世界的生活注定是自由的,只要有酒,便可“闲饮东窗”;只要有草屋茅舍,便可“采菊东篱下”。
    在抬手动脚举目四野的空灵里,我们沾满了俗念的灵魂,被一次次净化。一旦融入她的怀抱,便多了几分畅怀,几分惬意,几分豁达,几分洒脱。在这里,你从都市生活中带来的几分俗念,几分对于油盐酱醋茶的郁闷与烦恼,只有被山的空灵之气渐次消遁。一不留神便循着那白鹤的踪迹寻觅而去。心便化作山岚,随着缥缈的云,轻盈得似淡紫色的絮,温柔而多情地在峰石之间缠绕轻飏,人便有些神醉情痴,魂不守舍,整个身体被这山岚之气空灵成虚无。
    “除四旧”的名义使白云寺遭到严重摧残,石阶顶起了水利坝埂,瓦片垫起着乡间道路,梁柱拆到了小学,寺庙焚毁无遗,给白云寺制造了一曲难以铺陈的盛、衰、沉、浮的生动史诗。新世纪的曙光又重新普照了这块毁坏殆尽的土地。在正式被批准为宗教活动场所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就建起了建筑面积六百平方米的念佛堂。
    置身其间,你会被山的空灵,古刹的庄严,环境的幽雅,空气的清新,所折服和陶醉。山的空灵衬托得白云寺的古建筑,更是别具特色,佛的理性与禅境漫溢其中。只要走进她,你就会被一种空灵和无我的氛围所感染,世俗的欲望凡尘的杂念被这样的空灵之气涤荡得杳然无存。尤其是我们这一代,在享受着现代文明恩惠的同时,也忍受着现代文明带来的负面影响;渴望被钢筋水泥禁锢得有些压抑,有些郁闷,又有些无奈的心之魂和疲累的身心来一次减压和放松。
    孙中山说:“佛教即救世之仁,佛是哲学之母,研究佛学可辅科学之偏”。白云寺,一方神圣而静谧的佛祖圣地,在那里永远有一方心灵的宁静,魂魄的栖息之地。
                                                                       铿锵传唱
    《石屋山》云烟满目中,霸气寂以阑。寒林交悲风,狐兔相往还。想见古烈士,慷慨临吴关。吴关转茫茫,迥顾升长峦。屹立艮千载,形势频改观。高岑宿南斗,幽谷栖汉丸。嵯峨蕴灵异,谁能共追攀?我思郁以纡,陟巘兴长叹:神物合变化,隐约光芒寒!
    夕阳的余晖照耀下,石屋山似一条金色的莽龙奔腾起伏于苏皖两省之间,石屋山那极富传奇色彩的传说,使我们的思绪在如画美景中仿佛触摸到了历史的真实,耳边激荡着兵戈的撞击和战鼓号角声。
    石屋山又名石牙山、失牙山,古代的军事要冲,天堑重寨,因伍子胥的关系,而平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相传伍子胥伐楚,还失牙旗于山上。伍子胥小欧冶子三十余岁,一直对欧冶子推崇备至。春秋时期,石屋山地处“吴头楚尾”。就在这“吴头楚尾”,浓缩了伍子胥传奇的一生。据《史记》载,伍员(字子胥),楚国人。其父效忠楚庄王,遭奸臣诋毁,父兄被杀,伍子胥逃亡他乡,经宋、郑、晋辗转到达吴国,途中经过石屋山。伍子胥在吴国得到重用,与孙武一起,西征楚国,又经伍牙山。伐楚成功后,伍子胥得胜搬师,再经石屋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伍子胥三过石屋山。
    晚霞似血,沉凝在历史的天空。石屋山倒映在古胥河的水面,胥河东起苏州,过太湖,经宜兴、溧阳、高淳、郎溪,通过固城、石臼、丹阳几个湖泊,至芜湖接通长江,全长45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运河。当年,吴国为伐楚,派伍子胥主持开挖胥河,以利漕运。后胥河开通,为吴国西破强楚、称霸中原立下大功。造化弄人,伍子胥最后重步其父后尘,为奸臣所谗,被吴王赐“属镂”宝剑自刎。胥河古道成就了伍子胥的一生功名,但伍子胥终究未能走出历史的窠臼。只有胥河水默默地从公元前506年一直流淌到今天,她孕育了两岸丰富的胥河文化,民间民俗文化广为流传。每次的蒋塘马会结束前,都要举行一项活动,就是让10匹竹马抢登石屋山。这里面还有说法,譬如黑马先登山,当年有灾难;白马先登山,年内发洪水;其它马先登上山,就预示来年丰收、国泰民安。目前,蒋塘跳竹马灯、大田跳五猖、刘家边跳祠山、乘马圩跳冻煞窠、嵩里跳幡神都已被确定为江苏省或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胥河古道也成为积淀古朴风情、展示江南风貌的一条旅游观光带。
    斗转星移,日月烛照,历史的沉浮,岁月的沧桑,风雨的飘摇。如今,子胥已矣,牙旗不再,山石依旧,只有石屋山无声地见证着历史与未来。正是:半生漂泊半征战,一腔热血一山川。是非成败皆云烟,只留山河映苍天。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蒋塘
下一篇:帐墓

版权所有  2001-2012  溧阳市图书馆 http://www.lylib.net.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资料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方式转载,复制,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中国江苏省溧阳市育才路55号  |  邮编:213300  |  电话:0519-87282838
】  【苏ICP备11034341号

苏公网安备 32048102000330号

返回顶部 用户问卷调查 加入QQ群
关注溧阳市图书馆微信公众号,享用随身的图书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