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昌从唐观三年(629)设立将水场,到五代后唐长兴四年(933)升场为县,至今已1000多年,但唐、五代、宋、元时期的历史情况,史籍记载很少,主要靠明正德版《顺昌邑志》,我们现在才得以了解。
明正德版《顺昌邑志》,是现存顺昌县志中最早的一部志书,这部邑志是当时顺昌知县马性鲁修篡的。
马性鲁,字进之,生卒不详,江苏省应天府溧阳县(今江苏省溧阳县)人。明弘治年间中进士。正德初,任兵科给事中,后因故降任平阳县丞。正德十三年(1518)十二月,升任顺昌知县。
在马性鲁修志之前几十年,顺昌县曾有过一次修志。马性鲁一到顺昌上任,就热衷检阅地方志书,探讨有关记载建政、经济、教育、风俗、民情等各方面情况,作为执政参考。马性鲁认为“县志,一邑史也”,关系至大,他看到旧志“法纪不明,辞又不伦。”于是组织一套班子重修县志,他自己负责主编。马性鲁提出“叙事必详”,“修辞必严”、“考究必真”、“删必有所取正”、“补必有所据实”等一套修志理论和原则。他特更例类,将旧志的十卷分二十四志,以旧志为基础进行删繁、补缺、增新,历时三年,编成《顺昌邑志》,于正德十五年(1520)印行。
《顺昌邑志》分为十卷,有建置沿革、分野、疆域、风俗、山川、城池、公署、职员、祀典、坊乡、桥梁、土田、户口、贡赋、列宦、流寓、人物、选举、恩典、宅墓、物产、寺观、祥异、词章二十四志,有序言、凡例和公署政区图六幅。每志冠以小序,使读者开卷即知大意。人物传每传末附赞言,总括传主德行,叙中有议,颇具特色。全书体例严谨,叙事详实,文笔简要,详略得当。这部志书曾得到当时任翰林院国史修撰承务即舒芬的称赞,说马性鲁“学术纯正,文笔密察”。
《顺昌邑志》对后世的顺昌县志影响很大。康熙年间,顺昌名士黄宣以《顺昌邑志》为基础,编出《顺昌县志》,印行后引起轰动,誉满书林,书坛称马性鲁《顺昌邑志》、黄宣《顺昌县志》为“马黄本”,顺昌县也因这部志书的出版发行,成为八闽名城之一;乾隆年间,顺昌文士叶铭又加以补充,修成《顺昌新志》,被认为是“遵部颁格式”的范本,被朝廷认定为最合格的县志,《四库全书提要》予以高度赞评。
从《顺昌邑志》里,我们可以看到,马性鲁在任顺昌知县期间,政绩颇为显著,最突出的有三件事:
一是端人心,正官风。在马性鲁任知县之前,顺昌历史上的知县曾出现过几位“民深爱之”的良吏,如五代时“政尚简易”的第一任县令林撰、宋朝时“造舟利济”的知县俞伟、明朝时“开渠引水”的张缙和“劝农兴学、兴利除害”的知县钱道宁等。马性鲁在《顺昌邑志》里为他们立传,并在传末写上赞言,高度称赞,说他们“励政勤民、民被其惠”,并入祀名宦祠。
二是办学校、正学风。马性鲁知顺昌县之前,顺昌乡人对送弟子入学很不重视,每当提学宪臣来选民间优秀学生,大家还是互相辞让。正德十四年(1519),马性鲁倡导多办学校,培育人才,建立了养蒙社学、养正社学以及重建双峰书院等,为民间子弟求学提供有利条件。他还劝告父老要聘请明师,重视教学质量,并集中优秀学生考试,得十五人,输送高一级学校学习。从此,顺昌求学之风日益兴盛。
三是革淫祠、正民风。正德年间,顺昌民间崇拜鬼神,所建寺庙就有119处,“淫祠遍于乡野”,以神权诈众。正德十五年,马性鲁按上级意图,查革101处。
《顺昌邑志》保存了丰富的、很有价值的宋、明时期的历史资料,是研究宋、明社会经济、政治、历史人物以及伦理道德等都有很大参考价值。《顺昌邑志》刊行已有四百八十多年,国内仅浙江宁波天一阁藏一八卷孤本。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上海古籍出版社为抢救行将泯灭的古代地方志,对天一阁藏明代方志进行影印出版,天一阁藏明代闽北建宁、延平、邵武三府及各县地方志10种,嘉靖四年刻本《延平府志》最先列入影印出版,后来,《嘉靖建宁府志》、《嘉靖邵武府志》、《嘉靖建阳县志》等也得以影印出版,可惜《顺昌邑志》没有列入影印。1985年,顺昌县志编纂委员会用复印的天一阁藏本排印出版,对已佚的卷九、卷十词章志,用后世县志的艺文志将佚文基本补齐,至此,《顺昌邑志》基本恢复原貌,并广为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