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事钩沉

首页 > 溧阳印象 > 史事钩沉 > 列表

溧阳的水乡印记
时间:2010-11-08 20:34:44   作者:   来源:    点击:

 

<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 /* if(picResCount>0){ document.getElementById("picres").style.display="block"; document.write("
"); }*/ </script>

  一条“溧水”,由西向东横贯溧阳。最初的溧阳,因筑城在溧水之北而得名。

  溧阳的很多村镇名字,与这条溧水河有关。逶迤向东、水流湍急的溧水,进入溧阳后,与梅渚河、社渚河、桠溪河等来水汇聚后急转弯折向东北,形成一个三面环河的地方,名“河心”;河道瓶颈处的小镇,叫“河口”。河上古时无桥,过往交通阻隔,人们视大河为天堑,“河口”下游数里的一个小镇便称作“堑口”。再往东,是个大镇,叫“南渡”。其实最初是叫“难渡”---河面开阔、流水湍急,来往行人渡河难啊!唐开元年间县令乔翔在河上建浮桥,后来又建“众东桥”,但很快就塌了。宋嘉定十一年(1218年)建成“嘉定桥”后,南渡才不再“难渡”。大河流经溧阳城下,与丹金溧漕河交汇,形成泓水一片,水边古村得名“泓口”。泓口再向东北,便是长荡湖了。“湖边”,这个村镇名字的来历,一看便知。“埭头”,原名“湖埭”。埭,土堤也。“湖埭”原是长荡湖滨堤坝上的村镇。后来湖泥淤积,村镇距湖渐远,改称“埭头”。中国“史”姓的源头在“埭头”。

  水乡桥多。溧阳因桥而名的乡镇,有“汤桥”、“余桥”、“殷桥”,有天目湖源头的“平桥”,有瓦屋山下的“竹箦桥”,还有被写成了“别桥”的“甓桥”。竹箦桥,当初河两岸的垂钓者无法交往,便用河边竹子搭成一桥,因桥面竹编呈床席状,称“竹箦桥”。隋代“运甓为基,架石为桥”,建起了“甓桥”。这是清顺治年间状元马世俊的故乡。也不知为什么,在我们这代人手里,“甓桥”渐渐成了“别桥”。

  “埠”,原指停船的码头。“戴埠”、“强埠”、“上兴埠”、“上沛埠”,是有码头的镇子。其中“戴埠”旧时最为繁华,宜(兴)溧(阳)郎(溪)广(德)地区有“金张渚,银罗埠,生意蚀本归戴埠”的民谚,意为戴埠商机多,赚钱容易。

  有些地名,深究起来,也带着“水印”。比如“后周”。春秋战国时期,附近泽国一片,唯此地较高,可以泊舟。高地之南称“前舟”、北边称“后舟”。后水渐退,有人居住于此,便称“前周”、“后周”。明嘉靖年间开始兴旺起来,叫“后周埠”了。比如“社渚”、“胥渚”。“渚”,水中间的小块陆地。“胥渚”因伍子胥过昭关后乘船经此停靠而得名。再比如“溧阳四十三笪”,“笪”,拉船的绳索。“溧阳四十三笪”,最有名的是“陆笪”。因陆游幼子陆子遹卸任溧阳县令后居此,故名。陆笪周围数村,皆陆游后裔。

  溧阳的乡镇、村落,地名打着鲜明水乡的印记。有副对联,“别桥余桥汤桥殷桥平桥新飾桥,河口闸口堑口泓口山口老河口”。都是溧阳地名,有点意思。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蒋铁雄
下一篇:溧阳宋氏文化研究综述

版权所有  2001-2012  溧阳市图书馆 http://www.lylib.net.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资料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方式转载,复制,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中国江苏省溧阳市育才路55号  |  邮编:213300  |  电话:0519-87282838
】  【苏ICP备11034341号

苏公网安备 32048102000330号

返回顶部 用户问卷调查 加入QQ群
关注溧阳市图书馆微信公众号,享用随身的图书馆服务